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5-03 02:15:48

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具体建议。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加,所以要使中国金融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使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必须: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门槛;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以增加收入者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金融发展 收入分配差距 包容性增长 小额信贷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年的文献中得到了大量讨论。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及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涉及,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它的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而包容性增长主要切实的表现在收入差距方面,所以对收入差距的研究能够很好地反映包容性增长程度。

一、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传导机制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金融发展通过麦金农导管效应直接减少了贫困,即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提高收入和待遇,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这种直接效应并不大,因为最能反映金融发展的是信贷业务,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或个人的小额信贷自身的高边际成本而使低收入者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时金融发展限制了低收入者,对低收入者不利。除了信贷业务,其他金融体系的基本业务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不明显。

第二个方面,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间接地减少贫困。

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是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具体说来,不论从金融生产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还是金融系统便于储蓄聚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公司控制及产品交换,最终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并且金融深化对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在我国也同样适用,金融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经济增长又从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且大量的关于经济增长和贫困化关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的确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正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减缓贫困。在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上,其中间接效应是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二、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由于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反映了包容性增长程度,所以首先从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两者关系来进行分析。

(一)金融结构和发展程度

关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曾在一个动态模型中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并认为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增妊而带动的收人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由于进入成本是固定的),金融发展将逐渐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轨迹。Galor和Zeira(1993)、Banerjee和Newman(1993)构造的理论模型则表明,在金融市场初始状态,即不完善的情况下,初始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反之,信贷市场的发展会降低收入差距。

通过研究表明,中国金融的发展很好地支持了上述理论。中国金融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之后。由于90年代之前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大。而90年代以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金融发展拉大了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该阶段。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因索,也有政策因素,还有人口增长因素,劳动者素质差异、区位优势等各种因素。单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说,首先,中国式的金融结构不利于向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提供贷款。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收到政府的管制,直接导致中国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贷款或在这方面缺乏效率。最后,随着中国金融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从80年代末开始政府越来越依赖于金融系统对经济进行干预,并提供资金给少数大企业。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根据G-J模型,由于中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初期,由于存在进入的财富门槛,穷人没有能力支付成本而被阻挡在金融市场之外。只有高收入的人群才能进入金融市场享受金融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用及收入。

通过对金融结构和发展程度的研究表明,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便于低收入者进入,这样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但是仅仅降低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是不够的,因为在金融市场投资者需要初始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对于低收入者甚至穷困者,根本没有初始资本,即使有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也享受不到金融体系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政策的倾斜,这包括向落后地区、中小企业、低收人家庭等各方面的政策利好,尤其是应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以增加他们进入金融市场的资本。降低市场门槛和提高政府转移支付也反映了包容性增长一直强调的两个方面:参与和共享,即制度上的公平和效率。

(二)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发展水平很好地反映了一国金融发展程度,所以信贷市场对收入分配差距也有重要关系。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具体而言,中国的信贷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的国有银行,且这些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几乎占据着垄断的地位,这种高度垄断的金融结构很显然与政府的干预密不可分,比如中国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关注大型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所以很多金融部门的借贷对象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受到严格的信贷限制或信贷额度极其有限。当然这其中也有信息管理成本的高低的因素,导致大型金融机构一般很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来说,即使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这一金融结构还是不利于中小农户、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融资。虽然这一状况使得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增加,但确实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所以,这就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深化金融发展,鼓励、创新和发展针对中小额度信贷的金融机构及业务,降低对中小额度借贷者的限制。然而,单纯的鼓励是不够的,由于金融机构受到利润的驱使,只会大力发展对自己有利的业务。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增加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放宽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范围,使得金融机构间业务利润逐渐降低,从而逐渐承受小额信贷的高成本,从而接受小额信贷业务,

这样便有利于低收入者进行融资。如果从政策扶持对象来看应该从地域结构和不同收入主体等方面进行讨论,如城镇和农村相比较应该侧重于农村地区,从东、中、西部来看应着重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三)教育机会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要使每个经济主体更好的进入金融市场并更好的得到金融市场的惠利,就对每个经济主体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这就需要提高每个公民特别是低收人者的教育水平,且要增加和保障低收入者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教育覆盖面。而且我们所指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和支出水平低下,也应当包括人们发展能力和潜力(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低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更应该加强每个公民受教育的公平和平等性(比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等),这也是包容性增长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三、结论

简要启示基于国内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要使我国的金融体系能够发挥改善减缓穷困及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功能,我国就可以参考以下政策建议:

(一)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形成公平、公开的金融市场,让每个人自由进入金融市场,这是一国金融体系能够消灭穷困并改善一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前提。在中国现有条件下,要降低中小企业及低收入者个人的贷款门槛,使低收入群体获得能够进入金融体系的机会。并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倾斜尤其是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低收入者的直接和间接收入,以增加低收人者进人金融市场的资本和机会,从而使低收入者获得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及收益而尽快脱离贫困。这意味着,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不但有利于改善一国的收入分配,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一国的金融发展。

(二)鼓励、创新和发展针对中小额度信贷的金融机构及业务,降低对中小额度借贷者的限制,增加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增大金融服务的宽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金融体系的覆盖面,这对于减少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者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以增加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他们进入金融体系的资本,这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并有效增长、金融发展及消除贫困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7

[2]江眷,杜颖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金融讲坛,2008年第8期

[3]林毅夫,庄巨忠,汤敏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

上一篇:民间金融的风险分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