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研究分析

时间:2022-05-03 01:13:5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研究分析

[摘 要]格力电器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公司承担过高财务风险,本文从格力电器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和股价情况等多方面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研究了其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格力 资产负债率 财务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占企业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产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序,也反映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1996年11月1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批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835.17亿元,同比增长37.35%,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2.36亿元,同比增长22.48%。连续八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近年来格力电器在A股家电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第一,2008年以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就在78%以上,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其资产负债率更是超过80%。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往往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资产负债率达到100%的临界值,公司将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因此格力电器作为一家发展势头良好的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为何如此之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 格力电器的资产情况

格力电器2009—2011年主要资产数据如下:

在2009—2011年期间,格力电器公司资产结构中部分资产项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固定资产2011年同比增加39.46%,主要是郑州、武汉等生产基地的房屋建筑物及机器设备增加所致。2009年至2011年应收票据增长都在50%以上,主要是原因是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事继续执行先收款后出货的销售政策,经销商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预付货款,预收款项大幅增长所致。而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变化幅度不大。总资产每年增长20%—30%,说明格力电器发展较为稳健,发展势头良好。

二、 格力电器的负债情况

格力电器2009—2011年主要负债数据如下:

在2009—2011年期间,格力电器公司资产结构中部分负债项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公司外汇质押借款增加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格力电器负债项目中应付票据占15.93%,应付账款占23.40%,预收账款占29.55%,经营负债占负债总额69%。而由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构成的金融负债占负债总额仅7.96%,之前年度的负债情况也非常相似。

所以虽然2011年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高达78.43%,债务负担很大,但从负债结构来看,有息负债非常的小,无息负债比例高达95%以上,大量无息负债使得财务费用非常小甚至为负,而且不会出现还款不及时被银行的风险,所以就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风险并不高。

三、 同类行业公司比较

2011年度就家电行业而言,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上市公司与格力电器进行同期比较:

通过四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最高,其净利润比美的电器多42.6%,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均排在前列,说明格力电器的财务结构虽然不够稳健,负债虽然过高,但管理者对公司现金流控制能力很强,获取利润能力很强,发展前景良好。

四、 结论

在对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格力电器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意识到格力电器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格力这一家电器企业的问题,而是代表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分析得出格力电器负债程度中大部分为经营负债,对比金融负债而言压力较小,并且格力电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高,公司盈利能力并没有收到影响,但必须承认的是,过高的负债率仍然会导致过高的财务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如下:

1.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债权人在评估企业的举债能力的大小时,通常会考虑企业的债务与权益的比率。在筹资活动中,一定要根据用资计划安排筹资额度,同时要考虑筹资结构,正确处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关系,在适度的财务风险下,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

2.管理层应该注重总资产扩张计划中是否存在无效率投资,不能够只看总资产增长率,更要重视净利润增长率。这样才能够达到企业的目标——股东权益最大化;

3.提高服务水平留住客户才是高现金流的保证,提高售前和售后的服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格力必须在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A.罗斯等.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张锐.债务性质对资产负债率运用的影响[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07

[3] 张宁.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合理界定[J].《中国统计》,2008,03

上一篇:能源消耗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试析内部审计在内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