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呼唤“二次市场化改革”

时间:2022-05-03 08:51:51

民企呼唤“二次市场化改革”

民企日子不好过由来已久,眼下经济形势严峻,民企遇到的麻烦更为繁多。

在中国制造业最为繁荣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很多知名制造企业不得不关闭大量门店,以放慢扩张步伐来缓解当前的危机。据报道,从去年夏季一直延续至今,整整大半年,李宁、匹克等知名品牌共关店3000多家。

这股民企“收缩战线潮”,是这些企业确保生存、安然过冬所必然采取的战略。较之各方寄望已久的民企转型,“设法活下来”显得更为现实而迫切。

不少民企深陷困局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在前些年好光景的时候,走上了加速扩张和盲目多元化的道路,而忽视精耕细作与专业化经营。比如,涉足金融、房地产、医药等本不属于他们擅长的主业,致使资金链出现问题。有的企业纵使专注主业,但选择大力开拓营销渠道,加盟店、直营店数量突飞猛进,而未能顾及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

活跃于今日中国经济舞台的民间资本,多数是在千禧年之前获得了第一桶金,一直以粗放式经营维持着家族式企业格局。

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之际,民企很难找寻到高利润的市场准入渠道,诸多老总选择了两条路:要么在主业领域快速扩张,盲目扩张营销渠道即是明证,但是主业空间有限,而且赚的是微薄的“慢钱”;要么豪赌多元化扩张,并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大肆投机博取“快钱”。

走上这两条路,乃是投融资渠道狭窄等等所直接倒逼出来的。2005年和2010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两次‘36条’”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效实在不太理想。

实际上,除上述主因外,阻碍中国民企健康发展的因素一连串: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高昂的税负、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灰色支出……任一因素都让中国民企难以招架。

这也使得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为“炒房人”,宁可豪赌资产泡沫的高收益,也不愿在实体经济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一位闽商朋友早年参与了一家著名纸品企业的创建,而在2004年就已将其巨额资金投入到江浙等地的房地产市场。2009年,他大胆地开了一家棉纺布的工厂。但近三年的经济环境“异动”,让他十分后悔当初的决策。

2009年之后,阻碍民企发展的因素更是一股脑儿迸发——受制于银行惜贷,民企不得不转向高利贷;人口红利加速终结,不得不给员工涨工资;结构性减税呼声不断,但口号“减法”渐渐已经变为实际上的“加法”;房价高涨导致的高租金、通胀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上涨,让民企运营成本加速上扬。诸多障碍深度束缚住了民企的手脚,何谈加大创新、品牌升级和产业转型?最终,多数民企的命运,要么是以落后产能的标签关门大吉,要么被严苛的经济大环境彻底打败,将大好的产业拱手他人。

目前,民企对GDP的贡献已接近60%,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占比已达80%,而在新的就业机会的创造上,民营企业更是贡献了90%。民企的活跃和发展,关乎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学理上,还是事实逻辑,早已证明民企效率更优。这需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的二次市场化改革,为民企发展扫清沉疴遍地的环境。

“新36条”落地、给予民企机会公平,都是迫切要做的事情。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能振兴中国的实体经济。

上一篇:“日式经济危局” 下一篇:“金丝铁线”识哥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