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的九大系统

时间:2022-05-03 06:59:59

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的九大系统

摘 要 二胡琴艺术作为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几乎同步而进的一门艺术,胡琴艺术虽然以表演为核心,但从乐器制作到音乐创作,从教育传承到理论研究,都与特定的历史、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乐器制作、乐曲创作、演奏、传承等反映着某一时代和某一社会文化。因此,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考察着一艺术领域,必将让我们对它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 胡琴艺术 民间传统 江南风 秦风 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27 文献标识码:A

1以刘天华为代表的第一系统――“文人化”的胡琴音乐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胡琴艺术的奠基人、开拓者。他有两大功业。一是将历来处于“底边”社会的胡琴,通过自己所创作的独奏曲而将之提升到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会舞台的层面。二是以十首佳作,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情,开创了一种新颖的“文人化”的胡琴音乐语言,并在借镜西方音乐思维、技艺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一些个人经验。中国胡琴艺术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2以吕文成为代表的第二系统――胡琴家族重要成员高胡的创用与“广东音乐”的繁荣

传统“南胡”,一律使用丝弦,“粤乐全才”吕文成则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钢弦南胡”,不仅提高了定弦高度,还采用了以两膝盖夹住琴筒的演奏方法,世称“高胡”。高胡的创用较大的改变了“广东音乐”乐队的音色和高胡的演奏技艺。吕文成自己也创作了大批新作,它不仅成为广东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成为胡琴艺术在南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地域性作品、风格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

3以阿炳为代表的第三系统――在民间传统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高度专业化的胡琴音乐

阿炳和他的作品是20世纪胡琴艺术的第三个支柱。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无锡的民间社会,因此他的音乐资源也全部都来自民间传统,但他却为20世纪胡琴艺术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也以自己的才华和技艺创造了一种达于极致的胡琴音乐词汇,我们可以称之为高度精致化的民间琴音技艺和独特风格《二泉映月》。

1950年代初,江南另一位盲人胡琴艺术家孙文明的《流波曲》《弹乐》《人静心安》《二琴光亮》等十一首个性各异的作品。

4以蒋风之为代表的第四系统――胡琴艺术“古典主义”的坚守与探索

蒋风之是刘天华的嫡传,但他另辟蹊径。数十年间,专注于古典作品的胡琴艺术化。于1958年出版了《汉宫秋月》《花欢乐》等《二胡曲八首》,维系了胡琴艺术中与中国古曲音乐的内在联系,也让这一领域建立起一个以典雅、细腻、清幽见长的古典乐风系统。

5由刘明源开创、刘长福等继起的第五系统――草原风格胡琴音乐的诞生和传接

1956年,20世纪杰出的胡琴演出家刘明源创作了中胡独奏曲《草原上》,该曲是胡琴史上第一首中胡独奏作品,以鲜明的蒙古族风格和醇厚的草原韵致而影响志远。之后,他又有《牧民归来》、朴东生《在草原上》、黄海怀《赛马》以及刘长福《草原新牧民》《塞外情思》,高韶青《蒙风》等。

6由汤良德《中花六板》而引发再由朱昌耀多部作品而成立的第六系统――江南风胡琴音乐

从历史源头而言,“胡琴”当发源于北方,但自明清以后却盛行于江南,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将“南胡”通称“二胡”。在江南,胡琴成为民间“丝竹乐”的主奏乐器,如汤良德于1963年《中花六板》。 朱昌耀1977年的《江南春色》使江南风胡琴艺术正式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个独立的系统,开创了“丝竹”二胡独奏的先河。

7以鲁日融为代表的第七系统――“秦风”胡琴艺术

从1950年代初开始,胡琴艺术进入了创作、教育、乐器改革等全面而多向的新历史阶段。在这个热潮中,坚持至今、特色鲜明而又酿成一个派别的,则是以鲁日融为代表的“秦派胡琴艺术”。

自鲁日融写出《迷胡调》和与赵震霄合作的《秦腔主题随想曲》开始,属于该派的胡琴曲已达百余首。其中如《兰花花》《曲江吟》《信天游》《秦风》等,已远播全国各地。无论就数量、质量、影响力,还是语言腔韵的特色鲜明而又统一而言,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域。

8以刘文金为代表的第八系统――致力于胡琴音乐创作的专门家们的作品

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是专业作曲家介入胡琴艺术领域创作的一个历史标记。自此,先后有一批一批作曲家加入并成为胡琴音乐创作的一个主流。1980年代后,又有吴厚元、关乃忠、郑冰等,更有影响的则是王建民,在胡琴艺术领域掀起一个“狂想曲”热潮。

自1959年到现在,从数量而言,专业作曲家所写的胡琴作品,可能要占全部作品的70%以上,成为未来支撑胡琴艺术的最大系统。

9民族、地区性风格的第九系统――藏族、维吾尔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的胡琴音乐作品

这一系统数量不多,在胡琴音乐的文化建构中,只具有色彩性意义,而不具备支撑性作用。但也反映了少数民族风格,虽然比较少,但因为风格语汇的独特性,未来一定会受到专业作曲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上九大系统,并不是同时形成的,而是随着胡琴艺术自身的逐步积累、逐步成熟而构筑起来的。我们欣慰地看到,历经一个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丰满、丰富而又极具内在发展的张力。在这门艺术的文化建构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历史变革、时代进步对于一门艺术的文化建构具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二胡曲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上一篇:日记教学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