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就是决战 起步就是冲刺

时间:2022-05-03 02:29:35

作为国内航空发动机率先出口和出口量最大的发动机厂家,黎阳公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中国航发黎阳公司(以下简称“黎阳”)诞生于上世纪的1965年。52年来,几代黎阳人以航空发动机制造为己任,在同行业规模最小、国家投入最少、环境条件最差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I资金搞科研,形成了“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循序渐进、改进产品”的科研方针,走出了一条“厂所结合、科技先行、使用发展、渐进改型”的技术创新道路,使公司每隔一两年或两三年就能有一个新型批面世,不断满足飞机改进改型的需要,铸造空心涡轮叶片、铸钛机匣、沙丘驻涡稳定器等大批科技成果获得重大突破并得以有效应用,产品从最初单一的老机型研制生产,到新型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逐步转型升级,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聚焦航空发动机主业产品升级换代进程进一步提速

至“十二五”末期,通过对配装我国两大系列飞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排故延寿、循序渐进、改进改型、发动机批生产及使用发展,黎阳累计生产交付两大系列20个型批发动机5000余台,为部队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飞机动力装置。同时,先后向11个国家出口了1000多台发动机,创汇6亿多美元,是国内航空发动机率先出口和出口量最大的发动机厂家。

新机研制方面,一机实现首飞,一机点火,一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进展,一机完成首台整机试制,两机即将实现首飞。通过参与国家重点型号研制,成为新一动机叶片、加力燃烧室及喷口、涡轮后机匣、喷嘴等重要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参研型号使得公司的优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其中,锻造叶片方面,采用小余量模锻+精密数控加工技术,研制生产出目前国内质量最高的合金叶片。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逐渐显现

公司在原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相继搭建了先进叶片制造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实验室、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各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为牵引,基本搭建形成了产品研发、工艺技术、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四大技术创新平台。各科技创新平台已日渐成为公司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产出最多的地方。

先进叶片制造院士工作站签约院士达到6位,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2015年,突破多孔层板发散冷却叶片制造技术,成功研制样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配试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某整机部分三维工艺规程编制和动画演示工作,打破了传统50年工艺编制二维工艺的旧模式;锻造叶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第三级整流叶片为载体,从小余量锻造工艺、模具设计、热处理工艺方面入手,解决了该型叶片锻造的小余量、一致性问题。

围绕公司科研生产,开展各类研究202项。通过积极向国家、地方政府、军方和集团公司申请科研立项支持,获得42项科研立项,获得国拨经费支持共计1.6亿元。截止2015年,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212件,其中发明专利97件,较“十一五”增长了200%。“十二五”期间,公司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共计58项,其中,国防科技成果11项,集团公司成果35项,中国航空学会成果12项,贵州省成果1项。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人才培训渠道多元化

“十二五”期间,按照集团和发动机公司要求,公司进行了长、家、匠分离,先后搭建了工程技术人员职位体系和职位等级评聘考核管理办法。截止2015年,拥有集团及发动机公司各级专家34人,其中集团公司特级专家1名,一级专家3名;发动机公司首席专家4名,一级专家13名,二级专家15名。黎阳公司中级职位134人,其中主任工程师39名,副主任工程师30名,主管工程师65名。技术专家和中级职称人数占工程技术人员的14.79%。

近几年,公司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培训经费由原600万元/年提高至1000万元/年;培训渠道不断拓展,分别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开办了工程硕士班,进行学历提高培训;以黎阳党校、黎阳大学、黎阳技校为平台,借助企业内、外部资源,聘请公司内部技术专家及南航、北航、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中航集团、贵财等学院及科研所教授、专家授课,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为拓展技术人员视野,选派技术、技能岗位人员外出参加培训。

持续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企业自筹和国拨资金的方式,建立了以PDM系统为核心的协同平台及MBD技术的应用体系,实现了公司技术系统的统一管理;启动了企业资源系统(ERP)、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建设,通过统一编码和公共资源库,打通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应用环节,初步形成公司内基于单一数据源的信息化协同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企业门户”,提供身份认证、信息展示、沟通交流等服务,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应用的访问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统一入口;建立OA协同办公系统、邮件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满足公司对协同办公、财务、人力资源等业务管理的应用需求,公司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本着“中国制造202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指导性文件精神,黎阳公司“十三五”期间将按照“产研结合、科技先行、重点突破、支撑发展”的指导方针,切实落实“十三五”科技和产品发展规划,实现主导产品升级换代;以中小推力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体系为主线,切实推进国家“两机”重大专项任务的实施,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聚焦航空主业,做强核心业务。按照“产品品种专业化、生产组织流水化、零件制造单元化、科研资源独立化”的产品发展规划要求,突出叶片COE和燃烧部件COE建设,强化重要航空零部件(压气机叶片及涡轮叶片、钣金类机匣、喷口等结构件)研制生产,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一体的制造基地;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运用,组建先进高效的智能生产流水线,使黎阳实现研发制造能力、工艺制造技术、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钣焊制造、整体叶盘制造、叶片精密铸造、叶片小余量锻造、钛合金热成型、特种加工、数字化装配、部件及整机试验等领域的关键工艺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控制造;按照突出核心制造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发展配套能力的思路,广泛建立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以适应产品发展需求。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构建更高效的科研体系。以先进叶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各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协同创新模式,保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渠道的畅通,实现从材料端到制造端的高效协同;围绕主研型号,发挥科技管理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成果树和专利池,引导关键核心成果的产出。建立从技术瓶颈、技术发展规划到科研立项再到科技成果产出和技术人才培养的科研体系,解决科研生产瓶颈问题,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加大型号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早日实现产品升级跨越。技术状态管理主责部门加强管理和考核力度,探索建立公司主研新机总工艺师和总冶金师办公室管理办法,加强公司主研新机的工艺和冶金工作推进力度;科研管理部门围绕制约新机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联合高校、院所的研发资源共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申报,进行重点突破,推进主研和参研项目技术瓶颈问题的攻克,为新机研制扫除障碍,早日实现产品的升级跨越。

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专家队伍配置,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大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探索通过采取校企联合招生、定向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同时通过岗位培训、轮岗交流、导师带徒、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现有技术人员创新水平;适时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考虑选派公司优秀技术人才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挂职锻炼,培养技术人员科研能力,推动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推M信息技术与发动机研制、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融合,结合现有数字化制造水平和条件,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深化基于PDM协同平台的MBD技术应用,规范企业资源基础数据的管理,搭建公司多BOM管理体系及与ERP、MES等系统集成,在部分分厂开展数字化生产线、DNC系统等项目的试点工作,初步实现工艺设计、现场生产制造数据及业务对接,基本形成工艺、制造一体化信息平台,两化融合工作迈上新台阶。

航空发动机产业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黎阳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再接再厉,不断开拓创新,为黎阳公司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努力,同时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确保“十三五”开局的漂亮仗首战告捷。

上一篇:北京ISOL: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核物... 下一篇:青春记忆中的“马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