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视觉捕作能力, 发掘作品生命底蕴

时间:2022-05-03 01:56:38

敏锐视觉捕作能力, 发掘作品生命底蕴

摘 要: 美术鉴赏是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美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解释性材料的读取,更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码而获取新的认知、享受、润泽和怡情。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悦目” “赏心”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家、民间艺术家都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鉴赏家。可见,美术鉴赏是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美术鉴赏既是一种认知行为,又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释放、分享与润泽。在很多美术鉴赏活动中,当面对一件作品,一旦弄清了其题目、情节,就会产生“看懂”了的满足感。而没有较强的情节性(即故事性)甚至没有具体形象的出现(如抽象画),就会产生看不懂甚至排斥的心理。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只把作品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美术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丰子恺先生说:“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可见,只有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获得美术文化对自我生命、心灵的滋润与慰籍,美术欣赏活动才能体现它最高价值。给学生一双会看的眼睛,给学生一颗感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艺术欣赏带来的“悦目赏心”,这样的美术鉴赏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一、“悦目”:有一双会以美术文化视觉观看的眼睛

美术的视觉性传播特征,是美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别的主要特征。奇异的形、缤纷的色只有靠敏锐视觉去感知。因此,有一双会看的眼睛于美术欣赏是如鱼得水的。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具有美术文化视觉的眼睛呢?

1.关注作品细节

第一要细看。在欣赏的开始,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观察、描述画面上存在的物象,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面,这很重要。以夏加尔的《散步》(图一)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才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第二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以实现审美共享。

2.读懂美术语言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能体会作品传达的信息,而且要知道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通过对美术语言的分析来解读,这是鉴赏中的重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语言”的概念,并认为是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散步》中,学生会直观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引导和提示,学生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美术语言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3.理解美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

一般人在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中立的《父亲》这那样的作品时,是不会产生视觉感知和心理接受障碍的。但是,当观看达利的《战争的预感》、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及一些抽象作品时,“至少从一个没有训练的眼睛看来是丑陋的”。对此,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美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观念。美术文化是有容乃大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美术理论及美术创造行为,都有无限延伸发展、重构的可能性,美术文化实质是美术家自由张扬生命的结果。只有宽容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才可能真正走近、理解,进而喜欢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赏心”:有一颗敏锐关照感悟的心灵

“美”,不是美术作品的唯一表现任务和内容。作品中表现生命存在的过程和环节、表现人性的高扬与沦落、表现人生的欢悦与绝望、表现人文的心象与取向,才是真正能够激起欣赏者心灵震荡的,也是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和重点引导的。

1.由认知而感悟

在一次欣赏《维林多夫的维那斯》(图二)中,同学们都觉得她毫无美感。确实以一个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看,这个女人体态粗实肥胖,比例不均,制作粗糙,但是回到人类所处的原始混沌的时代:自然灾害、疾病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人的生存和繁衍特别重要。试想在当时人们眼里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柳腰轻扶、弱不劲风的女子,还是身体强壮,能生养很多后代的女子?显然是后者。经过文化的认知和形体结构的分析,学生们感受到这个女像近似球体的身体里蕴涵的单纯、厚重和生命的力量与美。在了解到原始人是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完成作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充分体会了这件作品身上所积淀的意蕴与文化美。

2.由顿悟而新知

由悟而新知的过程,是美术欣赏的再创造环节。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感动的情景,不仅仅是读懂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价值指令,更多的是因欣赏者创造性释放自我生命体悟情怀所致。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解读作品,这个过程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感知的空间。

如在欣赏汉代雕塑《击鼓说唱俑》(图三)时,多数人从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眉开眼笑的表情中感受到人物欢快的情绪。但是有些学生从当时汉代贵族流行蓄养由侏儒充当俳优(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来取乐的历史质料中重新解读作品时,发现这件作品的原形很可能就是身有残疾的俳优,认为这样一个生存在社会地层的人物,有对生存的无奈和不屈生活的信念。这样的解读,即便可能超出创作者本人的意图,也不失为一种精彩。还有什么能比在欣赏中引发对生命的同情与钦佩更有价值的艺术欣赏行为呢?

在多年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我时常思考美术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思考美术鉴赏的意义,应该是能滋养和润泽人类的内在心灵。因此,美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解释性材料的读取,不是对所赏作品的诸如教化性单一内涵的索取,不是对作品中语言要素和表现法则等技巧浅层内容的读取,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码而获取新的认知、享受、润泽和怡情。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是鉴赏教学的难点。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地浸润和弥散。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4,(2).

[2]梁玖.美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对《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倾心聆听,感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