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02 07:10:43

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的新方法。 方法:120例婴儿脐疝患儿,男68例,女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60)采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对照组(n=60)采用普通疝囊带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3个月。两组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有50例治愈,治疗组60例患儿全部治愈。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压疝气带固定牢固可靠,有堵住疝环及腹肌缺损处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婴儿;脐疝;加压疝气带;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47-01

婴儿脐疝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其发生率仅次于小儿腹股沟疝,在新生儿中有5%~10% [1] 。临床婴儿脐疝大部分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临床常用金属板等硬垫压迫(在此硬垫上缝制一个半球形棉花垫并连结有松紧弹性的带子做为腹带,配带时先使脐疝复位,将半球形棉垫压在疝环处);或用普通疝囊带压迫。但两者均易滑动变形,且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差,难以尽如人意。故笔者探讨采用实用型专利产品加压疝气带(专利人:林太鸿;专利号:ZL200320121197.1。该项目在2007年6月18号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治疗婴儿脐疝,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4月儿科门诊儿童保健体检时发现的婴儿脐疝120例,男98例,女52例;年龄1个月10例,2个月16例,3个月24例,4个月26例,5个月22例,6个月8例,6~12个月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确诊。脐疝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脐部局限性肿块,当小儿安静或卧位时,肿块即消失,在哭闹、直立、咳嗽或运动腹腔内压力增加时,肿块就突出。腹腔内压力愈高,肿块愈紧张。用指端压迫突出部,脐疝很容易纳入腹腔,有时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压迫时小儿无任何痛苦。120例婴儿脐疝直径

1.2材料与方法

对照组:临床常用普通疝囊带压迫法。即取2条5 cm宽的胶布,在一条的中央开一方孔,在另一条的一端剪成狭窄条形,可由方孔穿出。先将两侧粘着皮肤,然后一侧狭条穿过方孔后互相向对侧牵拉,使腹壁两侧对合,同时用手指按压疝中央,使疝内陷,并将脐疝缩小成皱襞时贴牢。1~3 d胶布无粘性后进行更换1次;治疗组:采用专利加压疝气带治疗。用指端压迫脐突出部,使脐疝回归入腹腔,然后用中手指按压疝中央使疝内陷,疝气球压迫后,妥善固定。每日婴儿洗澡时卸下,完后再重新带上。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3个月,无效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A、B治疗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愈标准:停止治疗后患儿脐部局限性肿块消失。患儿在哭闹、直立、咳嗽等用力腹腔内压增加时仍无复发。3个月后,对照组有50例治愈,治疗组60例患儿全部治愈。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1)。

3 讨论

现临床上常见的有腰带式疝气带和“T”型疝气带,主要是通过弹性钢条或布条紧压腹肌,增强缺损处腹壁肌肉力量达到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上述疝气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迫疝环,加强缺损处腹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其有以下缺点:固定效果不理想,易滑动,有时疝内容物突出;作用面积小,力量弱,在啼哭、咳嗽或运动时常不能有效地压迫疝环,使疝内容物突出。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使用普通的疝囊压迫带后没几分钟,因啼哭等使压迫带移位,必须重新调整,带来不便。儿科专家特别指出[2],用硬物压迫外突的脐孔或用绷带紧扎法,不能达到辅助自愈的目的,因为小儿腹部呈球形,绷带逐渐滑脱,不能保持其位置,而且仅平面压迫疝口,故脐疝仍敞开。

本专利产品,它包括腰带(跨下带、腹壁带)、横杆、上调节杆、下调节杆和疝气球。腰带中段连接一腹壁带上沿并包容一横杆,腹壁带下沿两个角连接一跨下带。在所述的横杆上铰连一个上调节杆,上调节杆铰连接有疝气球的下调节杆。其原理根据脐疝的原因即腹壁肌肉薄弱或缺损和腹内压增高而设计。运用紧勒的裤腰带式方形布片加强薄弱的腹肌,并用紧压的疝气球压迫疝环腹壁缺损处,来阻止疝内容物的突出。同时应用胯下带等腰带固定后,可以有效地防止疝气球移位。与现有的疝气压迫带比较:本发明固定牢固,作用面积增大,有堵住疝环腹肌缺损处的双重效果。同时其疝气球内的中药囊(具体成分专利保密)又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生肌之功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0-1354.

[2]Brancato G,Privitera A,Gandolfo L,et al. Caglia P. Plug-technique for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in the[J]. Minerva Chir,2005,57(2):201-202.

(收稿日期:2007-08-3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形式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人体白蛋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蛋白血症... 下一篇: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5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