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克谈《公车上书》

时间:2022-05-02 06:40:34

今天上午及这几天都在感动之中,所有感谢的话不再重复了,我讲一下自己创作上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张画的过程,前前后后我觉得也是我对于这段历史和对于中国笔墨再理解的一个过程。创作之后有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认识,二是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认识,还有就是关于传统笔墨到现墨的转换,怎么样表达这种历史题材的问题。

我们都有种共同的体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画包括其他美术样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人物画。我看到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在弱化,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功力比较强的画家,在画重大历史题材的时候也遇到了造型能力和笔墨转换,在表达重大题材也遇到了困惑。看草图的过程当中和我自己画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惑都暴露出了这一点。

我写了篇文章是《现实主义绘画》,文中谈到了对于现实主义理解也有时代的不同,应该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流。当然小品画和各种风格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百花园当中朵花,但是它承载不了重大历史题材的笔墨样式。这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于唤醒现实主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的启动,五年来大家共同的走过的道路,包括对于中国画坛,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样式的认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就是生活和艺术关系的问题,刚才听到陈宜明先生讲,讲到对于这样的重要人物,很多人是从影像资料上体会。而公车上书这段历史,是一百年以前,这段事件没有人经历过,对于这段历史怎么把握?艺术来源于生活不错,但从直接生活上得到的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经验,经过大量的历史考证,包括对于艺术生活和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的考证之后,我发现我们每个人对历史认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生活都是来源于阅读和考察,我们的直接生活就是感悟和分析信息。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光绪和慈禧时的资料等等,还有很多老照片,能找到的资料有几千种,我觉得这些图片对唤起历史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刚才听到南京大屠杀我也想到很多,《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图片都是能直接使用的,但我收集的几乎都不太能用,只能给我一些启示。

一百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是很遥远的,但是记录这一段历史,感觉和古人对话,按照我们心态来揣摩我们的前辈,那个年代为什么会这么去做,这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20年前画过一张《公车上书》,刚刚改革开放我感觉和前人样,那时康有为也是30多岁,他们面对西方国家,那个时候国家贫穷疾弱,我画的时候感悟到前人面对这样的困惑,他们自然会产生改革的想法。20年前画《公车上书》的时候,形式感考虑得比较多,20年后包括人生的阅历,史料的研究都更丰富了,考虑问题也更加深入,这次画的时候,想到了人物刻画要更具体,背景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处理,要有重大历史题材所要求的历史感。

我亲自到了公车上书的发源地考察,就在北京的宣武门外,现在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住有上百户人家,防震棚还有,还有人拿出碑让我看,我还到了菜市口六君子斩首的地方。谭嗣同住过的地方……这些遗迹都还在,只是我看到的已经不是历史当年的面貌。通过到这些地方亲身感受,我感觉当年的历史人物不是遥远的前辈,而是一个朋友,他们和我们血脉相连。

到了具体笔墨塑造上,我觉得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要表达我们真切的感情,应该创造新的笔墨图式。我自己认为,这次创作《公车上书》是我在绘画创作中的一个突破。三年的时间中,前期工作我用了两年多,画这张画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时家里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在山沟里面找了一个棚子来画。

我的体会是,只有前期工作做得充分,感情充沛,才能够做到流畅的表达。前期的工作和重大题材的策划者有很大的关系,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表现里面的主要人物和画面上的一百多个人,能够查阅的形像就有八十多个。在创作过程当中,我借鉴了很多西画的创作方法,包括形象的塑造、写生和放大草图。昨天和谢志高老师在一起,我觉得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画了三十多遍草图,我是一遍草稿,具体制作方法每个^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对作品的重视程度和所费的心力是相同的,热忱是相同的。

关于笔墨语言,我感觉中国画人物笔墨语言到今天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从蒋兆和到我们年轻这一代,和传统的人物画已经是两个概念了,这次创作活动使我对前辈画家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和油画家、雕塑家在一起,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各位前辈画家和在座的同行,谢谢。

上一篇:身即深处而取之 下一篇:“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