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够不够养老?

时间:2022-05-02 05:54:18

1000万够不够养老?

20年前买黄金保值,到今天,增值不到五倍;买不会变质的大米,增值七倍;选择储蓄或国债,损失2/3。20年后,要买什么能安全养老?你需要实现退休时的被动收入大于花销。

?

如果你的目标是2030年退休,准备1000万元养老金都不够?

本刊的答案是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下,530万(2030年的现金价值)足够。

依据是,现年55岁,计划退休的城市人,需要准备至少25年的开支。我们选取了现在年均生活性支出在8万元的数据进行测算。考虑成本和消费水平变化和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两个因素,2010年退休,除去自住用房产后,有200万的资产储备即可实现养老目标。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08年“高收入户”人均每年消费性支出为26,589元。虽然统计数据未包含多项现实性支出,但如不计入奢侈品消费和大规模资产购入情况,退休前生活性年支出8万元的标准,应该可以达到“安全”的标准。

如果计划在20年后即2030年退休(准备至少25年的生活性支出),考虑到通胀因素,退休时大约需要准备530万元,若有养老金账户,这个数字会更低。

如果你有20年来准备,那意味着你的养老金储备每年要净增加26.5万,如果不运用资产管理的手段,这一目标将很难实现。

“千万难养老”只因工资增加快

提出“1000万不够养老”说法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他认为:如果继续无度发钞(近20年来,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平均每年高于GDP增速10.1%和7.3%),北京这样一线大城市的居民,准备1000万元养老恐怕未必够。

钟伟表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公众的感受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有差距,我只是推导出我的观点。”

钟伟提出“千万难养老”的本质是对于极速货币化造成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的担忧。2009年,他曾撰文指出“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极速“货币化”的一个表现是货币购买力的不断下降。

钟伟估算,80年代购入昂贵的彩电、冰箱、录像机,提前消费,则这些资产今天的残值为0。买黄金保值,到今天,增值不到五倍。买不会变质的大米,增值七倍。选择储蓄或国债,损失2/3。不管买入什么,积累的速度都赶不上工资增加的速度。

北京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88年的2000元,上涨到2008年的56328元,20年间工资上涨近2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2%。正是在这一逻辑下,钟伟做出了20年后一线城市居民退休1000万养老金未必够的判断。

20年里为何人均工资出现如此之快的增长,钟伟将原因归结于发钞过快导致币值不稳定。但显然,在未来的20年间仍保持如此高的货币投放量并不现实,1000万的数据也就失去了真实意义,更会带来“如何准备养老金”无解的答案。

细算500万养老金花在哪

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需开支不一样,如果你希望能够安全地退休养老,“足够”的资金是多少?我们从“衣、食、住、行、医、娱”六个角度来做预算。前四项支出较为刚性,后两项支出主要是提升精神满足感。

现在换个角度考虑,如果20年后我们才退休,为什么会需要530万呢?因为要考虑通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以年均5%的水平计算,现在的1元钱等于20年后的2.65元。因此20年后退休大约需要准备200万元X2.65=530万元。

如果夫妻两均参加了社保,530万元养老金中还可以根据社保养老金领取水平扣除一部分(30%是可以期待的比例)。考虑到资产管理带来的投资收益和工资收入增长以及资产价值的增加等因素,530万元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

读者也可以自己估算一下退休所需的资金,公式如下:

当前退休所需养老金(S)=退休前年消费支出(A)×养老替代率×退休后存活年限+应急准备金=A×0.7×25+10+10=17.5A+20

N年后退休,所需准备养老金(Sn)=(17.5A+20)×1.05n

我们不推荐沿用钟伟根据工资收入变动来计算20年后养老准备的方法,原因是通胀才是规划养老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工资收入高速增长,一个绝妙的选择是现在不开始进行养老储备,因为社保的购买力会越来越强;更绝妙的选择是借贷消费或投资,比如2001年北京3000元每平米的房子很贵,现在看来则显得太便宜,房价高企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工资收入高增长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30年通货膨胀率约为4.8%,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而国家基本养老金计算与地方社会月平均工资挂钩。

如果社会平均工资和通胀率延续以往的增长速度,人们会发现社保养老金能够买到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养老金缺口的重要根源,就是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过去人们缴纳的养老金少,退休后提取的养老金多,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不用太过担忧为养老准备的钱跟不上工资增长速度。

如何准备退休金

从理财规划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根据退休生活目标测算养老金总量,接下来检验自身既得退休收入,包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企业年金收入、家庭财产或待继承财产等。前者减去后者,即得到养老金赤字,接下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养老金赤字问题。

投资是解决养老金赤字的主要方法,因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具体能领到多少,很大程度上不能由个人来自由选择。

生命周期理论对于解决养老问题很有用。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累积阶段、巩固阶段和支出阶段。工作后到35岁时累积阶段,此时个人收入开始不断增长,可以投入一部分钱为退休做长期准备;35岁到55岁退休时巩固阶段,个人收入继续增长并达到高峰,养老问题主要在这一时期筹划解决;55岁以后是支出阶段,此时需要我们管理好手头的资金,维持生活方式。

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为了晚年,必须及早将一部分收入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和增值――投资开始的时间越早,投入的资产越多,投资回报率越高。

养老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资产减少的速度和时间超过了计划。如果退休时的被动收入大于花销,那么你就完全不必为养老而担忧了,这就是财务自由。

根据以往的经验,银行存款利率很难战胜通货膨胀率,更无法同居民工资收入增长率相提并论。它的定位主要是应付日常资金需求,一般活期储蓄留够半年的生活费,定期储蓄留够一到两年的生活费即可。以25年以上的养老生活为目标,不宜将太多资金放在储蓄账户中。

个人弥补养老金缺口主要包括降低退休生活期望值,以及建立退休计划加强家庭理财效果。显然,我们需要就可能的理财选择一一分析。

A与通胀同步的选择

债券/债券基金,基本能够与通胀做到同步。在利率偏高时期购买新发的长期国债利率更高,有望打败通胀,反之则可能跑输通胀。企业债和公司债利率较高,当然风险也更大。此外,将来可能会出现通胀保值债券。债券基金是相对中庸的选择,因为你还要给基金公司管理费,货币市场基金在滞涨时期投资效果较好。

黄金也是规避通胀的有效工具,因而很适合用于养老组合。但其过于保守,只能少量配置作为养老资产组合的“稳定器”。英国学者Roy Jastram研究了英国和美国从1560年到了1976年黄金购买力,四百年间,黄金即便在通缩期内也能保持其购买力,而其他资产多于下跌为主。

养老保险在设计时会参考历史通胀率,专家指出,分红型养老保险内含的回报率只是略高于4.8%的长期通胀率,但由于其扣除了一定的管理费用和佣金等,实际上只能跟通胀率持平甚至略低。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指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2.22%。

B有望战胜社会平均工资的选择

股票/股票基金。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回报一般都能够打败通胀。由于其价格变动与企业盈利增长密切相关,而企业盈利增长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又存在一定关联(通常会大于等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因此这是一种较高回报率的投资工具。股票波动较大,因而不适于在退休后仍大量持有。

房产。作为实物资产,房产对于养老的意义重大,一个理想的模式是“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当然,房产养老的前提是要避免在泡沫期买入,否则将给个人资产带来较大损失。长期来看,房屋租金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应当是在一定区间内反复波动。工资越高的地区,相应房租也应该越高。房产即可以通过出售获利,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现金流收入。突发事件到来时,房产还可以抵押给银行,筹措资金供不时之需。

养儿防老。这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子女的收入必然会随社会平均工资而变动,如果子女孝顺争气,自然不用发愁如何安度晚年。不过从目前社会形势来看,在“4-2-1”家庭模式下,“养儿防老”也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

收藏品。名人字画、纪念金币、红木家具、古董瓷器等有收藏意义东西,其价值与老人的年龄一同增长。他们的市场价格往往取决于富人的数量和偏好,而富人的财富增加速度总是会大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因此这也不失为养老投资的一个选择。

养老准备越早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大,高风险的资产持有比例将逐渐下降,在配置高风险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之外,还要配置些低风险的产品,如债券或者债券基金。具体比例可参考“110法则”,例如60岁退休的人,由于很可能还有20年以上的投资期限,不妨将50%的资产配置在高风险品种上,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组合风险。

上一篇:刘烨:成功=专注+机遇 下一篇:投资别墅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