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取门票还是赢取通票

时间:2022-05-02 05:45:18

有人把“应试训练”作为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定位语。这一说法击中了高中教育问题的要害。

说到训练,我随即想到一些行业中的训练。比如,在体育行业中,日常的工作就是训练,而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参赛,也就是用最好、最强的训练应对竞争;比如,军队的军事训练,终极目的是打仗,是通过训练提升军事素质和技术,最终赢在战场上;比如,工厂中的技术工人也是如此,在学徒期间也需要训练,终极目的是掌握高超和熟练的技术,以获得在同行业间生存与发展的本领。

显然,上述这些行业中的训练都属于“学以致用”。

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应试训练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是用应试训练参加高考,是用应试训练赢得一张大学准入的“门票”。

赢一张“门票”无可非议,关键是能否因此赢得一张终身受用的人生“通票”。可事实是,我们现今的应试训练和社会需求并未对接。我们的教育没有像上述行业一样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以致用”,相反,在用分数衡量学校的评价标准下,我们的应试训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能属于“学而无用”!

我以教育人的良知提出两个“担心”:

一是担心用过度“应试训练”去伤人。

要参加高考选拔,不可能不去做应试准备,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把终极目标定位于高考,并不顾一切地争抢那一张大学“门票”,结果是“门票”拿到了,人也因此“受伤”了,进了大学门就再也没有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极其可怕,属于“学殇”。

当一个人原本从娘胎里带来的学习生命,被十几年应试训练弄得奄奄一息时,我们的教育还能仅仅用高考的分数来评价吗?我们的教育要不要反思,会不会有负罪感?这不仅是每一个被过度训练后“受伤”的学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生态的大问题。

二是担心学校只抓应试训练而误人。

我常常不解“教书育人”这个词。是不是只要教好书了就能育好人了?是不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是教书,然后再谈育人?我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是育人在先,应该说“育人教书”,这是科学的秩序排列。因为,对于学校的终极道德而言,一定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而不是为高考负责的教育,否则就是缺德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的、“没人味”的教育,就是“分数加工厂”。

“分数加工厂”是误人的教育,不仅耽误了学生,也耽误了老师。因为在“一切为了分数”的前提下,学校的教育味已经荡然无存,学生成为考试工具,教师成为“工匠”。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所承载的使命,也就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人才的目标,也将会被应试训练所耽误。最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高能低德”。这些在学校中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如果能力上去了,对于社会很可能是一枚“不定时炸弹”。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育不仅误人,还可能误国。

如今,面对那几所将应试做到极致的高考名校,看到那些喊着口号的“燕赵豪杰”们,体味着那种应试训练制造的“血色浪漫”时,我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原载2014年8月20日《中 国教师报・网评天下》】

上一篇:诺贝尔之“怪” 下一篇:修条高铁需要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