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龄卡通片的主题表现

时间:2022-05-02 04:19:45

论低龄卡通片的主题表现

[摘 要] 当前我国学龄前动画作品“低幼化”、低幼作品“简单化”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动画产业的发展。对学龄前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才是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动画创作者们对下一代的期望与责任赋予了这个年龄阶段动画作品更浅白易懂却又直抵人类本源的内涵,即简单生活、生命与自然、爱与善,这三大主题成为当代学龄前儿童动画片创作的值得重视的共通规律。

[关键词] 低龄卡通片;主题表现;真善美

莎士比亚曾说:“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这个主题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原始的动机。真善美的内涵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哲学、美学研究者探寻了几千年的历史课题。这也体现在我们当今的动画艺术研究领域中,对审美和美学精神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是一个核心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真善美既是动画中人物凸显的内在特征,是动画结构美学的本质表现,更是动画营造的梦幻世界里所反映的永恒主题。那么在学龄前儿童动画片中,真善美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简单生活的主题

对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他所关心的不是全球化变暖带来的效应,也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孩子们并没有像成人或艺术家那样,把动画片当成艺术作品或文化消遣品来看待,而是把它当做自己所喜欢的事物的再现。幼儿动画片的故事题材简单直观又贴近生活,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又能看懂,既通过它来认识自己周围生活的世界,了解自己和伙伴的关系,同时又给孩子们广阔的想象空间,绝非易事。

如何学会自理,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会如何洗脸、刷牙、上厕所,是父母和长辈最关心的问题。在0~3岁小观众的动画片中,这些教会小朋友如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成了影片的主题。然而要将这些在成人眼中每天必修的功课在动画片中用通俗易懂的对白、浅显直白的故事吸引孩子们,却需要成年创作者的精心设计。

虽然以讲述日常生活常识为主题的低幼动画片在我国尚未有可供列举的实例,但欧美、日韩等动画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类动画片已经作为低幼动画类型之一,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例如,在德国慕尼黑儿童电视节中,就展出了多部此类动画片。曾去参会的一位央视动画栏目制片人说道:这些教小朋友怎么洗手、如何进餐的动画片十分生动有趣,那些孩子一个一个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场气氛欢快热闹。2002年,在韩国制作播出了一部0~3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动画片《小朋友步步》,这部逐格拍摄的偶动画片就是专门为教学龄前儿童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动画片。通过动画片轻松、愉快地向孩子传达排便训练、刷牙和洗漱等卫生间习惯。该片播出后获得2002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优秀作品本地语言版制作援助作品”以及月刊《设计》主办的Good Design展影像类提名奖,在韩国当地小观众当中引起热烈反响。

日本3岁学龄前儿童动画系列片《起司猫》,虽然是以一个流浪猫为主人公,但片中也涉及了对幼儿的生活教育问题。例如,在第一季的第4集中,讲述的就是流浪猫小起初来山田家,不知道要去哪里大小便,3岁的小山田也没有学会独立上厕所,于是这两个小鬼把家里折腾得乱成一团。小起把家中的毛毯、沙发当做卫生间,小山田也撒尿并弄到自己的裤子上。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小起有了自己的纸箱“卫生间”,小山田也学会了独立上厕所。最后的画面是小起猫和小山田一起开心上厕所的镜头,小山田开心地和妈妈说:我终于没有尿到裤子上了。

在这类以简单生活为主题的动画片里,故事情节是温馨亲切而又简单的,没有曲折的历险,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没有太多的人生哲理,也没有了以往某些伟大真理的东西。这种类型的片子很简单,没有这些复杂的含义。简单到一种很纯的层面,不能一下子从中抽取出某种表达的意思。简单、单纯、美好,就是如此。这就是真正给这些幼儿小观众看的。宫崎骏曾说过:给孩子看的动画片不需要多么复杂的东西,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是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就需要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简单生活就是适合他们的创作主题。

二、 生命与自然的主题

孩提时代,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用树枝在土地上勾勾画画,在暖洋洋的午后蹲在树荫底下看蚂蚁搬家,在夏天的夜里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细数天上的星星……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皮亚杰认为,儿童最突出特点是“泛灵论”倾向。他解释说:“儿童时期的泛灵论乃是把万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象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儿童正是可以依靠动画片往返于现实与梦想的世界。①因此,将世间具有生命力的万物和大自然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创造,就变成了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喜好的动画片。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对生命和自然的探讨,无论是从《天空之城》里那棵具有灵性的参天大树,还是《悬崖上的金鱼姬》中孕育生命起源的辽阔海域。可以说生命与自然,是学龄前儿童动画片的三大创作主题之一。

对生命的认识和珍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成年人要教会幼儿的道理之一。作为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动画片,更是需要在作品中渗透这种思想意识。关于这个主题的伸张,有两个代表,其一是日本动画家宫崎骏,这可以说是他创作的标志;其二便是不太被人熟知的法国疯影工作室,下面就用他们的两部作品来举例说明生命与自然的主题是如何在学龄前儿童动画片中得到体现的。

告诉孩子要珍惜地球、保护环境,首先必须让孩子爱上地球,爱上地球上的生命。成为人才之前,每个孩子都应该首先被培养成善良的人。法国疯影动画工作室制作播出的26集儿童动画片《我的小行星》(My Little Planet)就是一部专为孩子们打造、旨在引发孩童重视环境生态的教育系列动画短篇。每篇故事探索一个环境题材,如大气污染、太阳能、人口成长或光合作用等,虽然主题深奥,但由于巧妙地采取了能被幼儿接受的方式,因此影片活泼生动、童趣盎然。每段影片都会以两个孩子――欧立(7岁)和汉娜(9岁)――准备上床睡觉前的对话作为开始,谈谈他们今天发生的事情,这时他们可爱的宠物蜘蛛苏西这时就会很逗趣地从她的小窝滑落下来和孩子们聊一会儿天,再带领他们前往“梦境”中,当情感和影像瞬间掠过眼前,故事就开始了,神奇就在床边发生了。例如,其中一集讲述的是拯救大灰狼的故事,欧立和汉娜要去救一只大灰狼,他们小心翼翼地问大灰狼吃小红帽、吃小孩子吗?大灰狼说他不饿,他不吃小朋友。然后两个小家伙才放心把大灰狼解救出来。蜘蛛苏西告诉他们,其实大灰狼并不可怕,只是童话故事把大灰狼写成了坏人而已。短小的故事却让小观众懂得了动物其实也有生命,要合理保护,大灰狼并不是想象中的坏人。其片尾曲更是将生命自然的主题和幼儿童真的表达完美呈现出来:我们站在大船上,向宇宙行驶,大船是载满魔法的游乐园,名字叫做地球……

另外一部同样主题的案例是他们工作室2009年发行的新作――《米亚与米咕人》。这部影院动画长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米娅的勇敢的小女孩,带着自己的护身符,离开南美洲的家乡,翻越崇山峻岭去寻找爸爸的故事。她的爸爸受雇于一家公司,在工地上挖掘隧道,老板计划在一片美丽的湖水中建造高级度假村,湖的中心有一棵没有叶子的大树,这棵树是世界的中心,守护着整个世界,而老板要把这棵树砍掉。在寻找父亲的路上,米亚碰到了外表恐怖内心善良的老巫婆,老巫婆给了她长大的信念。她还碰见了可爱而又调皮的怪物米咕,他们一共有7个,他们在守护树,守护地球。米咕为了保护神树,故意破坏了工地的设施,米娅的爸爸就被困在泥土中……结局当然是好的,神树虽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最终长出了新芽,湖水恢复湛蓝,岸边百花盛开,米娅和爸爸重逢。在这个传奇的世界里,女孩米娅与米咕成为好朋友,一起拯救了大树,拯救了世界,米娅变得坚强了,老板最后也和大家一起守护这棵大树,守护地球。

这部影片的导演雅克•雷米•吉雷尔德做客北京,有记者问他:看您的《青蛙的预言》,好像这个跟《米亚与米咕人》都表现了一种生态的担忧感,像生态和人类历史的隐喻是您一贯的主题吗?他是这么回答的:“我希望看过影片的孩子们都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从这个古老故事的现代版中领悟到一些道理,比如一定要维持生物多样化,以及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我确实一直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因为我认为所有的生物现在都已经受到了威胁,就是因为人类破坏得太厉害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只是希望从我这部分能够为这个事业作出一点贡献,能够让大家有更多的反省,能够纠正自己的某一些行为。”

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之间都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他们都代表着与人类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这个主题的学龄前动画片就需要在作品中表达对生命智慧的理解与尊重。以此为中介,启发幼儿完成对生命与自然本源的追溯。

三、 爱与善的主题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想要像人一样生存,彼此就要以爱的方式相对待,人类能够从远古走到今天,就是凭借着爱的力量。与成年人的爱相比,儿童之间的爱更接近于爱的本质,更加纯洁,没有任何杂质的浸染,是发自人类本真的爱。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既有着巨大的融合性,又能让个体保有独立性、尊严感的神奇的力量。他说:“爱是行动,是人的能力的体现。”②由爱的力量生发出的是理想的力量,诚意的力量,永不言弃的力量,纯粹而执著,简单而唯美。

爱与善的主题在动画片《起司猫》(原名为chi′s sweet home又名《甜甜私房猫》)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部还在连载中的低幼动画片,每一集只有短短的3分钟。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只精力十足又爱调皮捣蛋的虎斑条纹小猫小起。它在和妈妈的初次散步中就迷路了,在公园里被善良的山田家捡了回去。山田家的成员除了温柔的妈妈、平时很严肃对小起却超级溺爱的爸爸之外,还有一个是坦率开朗但稍稍有一点恐怖的勇平。这一部由动物与人类一起生活为主题的动画片中,充满了小起与快乐的山田家一起温馨的生活片断。让小观众在开心愉快地欣赏过程中,感受动物与家庭互动过程中浓浓的爱心与善意。

又如电视动画片《米菲和它的朋友》,这部动画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恶人,都是善良的。讲述的是点滴的爱和蕴涵在平常之中的善良。比如其中一集说的就是河里的小鱼游在水面等待小姑娘的面包屑,但是面包屑都被形体巨大的天鹅抢走了。小鱼很伤心,它饿着肚子没有吃到食物。这时小女孩不小心滑进河里,她不会游泳在大声呼救,这时天鹅却纷纷游走了。小鱼用尽力气将小姑娘救起来,小女孩为了感谢小鱼的救命之恩,送给它满满两大篮子面包屑。

爱与善是幼儿动画片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创作主题。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就要表现生活中的希望与美好。纯粹的爱心,赋予了动画片童话般的诗意和温馨;点滴的善良,构成了动画片亲人般的情感关怀与安全感。我们的生活正是在这种纯粹的爱心和善良中显得美好,学龄前儿童动画片的这种纯粹的爱心关怀让小观众留恋,为其提供了直达心灵的温暖。

注释:

①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先统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② [美]E•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5页。

[作者简介] 杨先平(1963― ),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李明(1972― ),男,重庆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上一篇:“边缘人物社会化”的影视意义思考 下一篇:从文化模式上解读《当幸福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