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科学发展观调查的报告

时间:2022-05-02 10:43:19

国土局科学发展观调查的报告

按省、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工作安排,结合工作实际,我就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走访座谈项目区干部群众,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报告,对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形成此报告。

一、土地整理工作现状

土地整理是人们为了一定目的,依据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规划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从而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它引导着各项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而土地整理规划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从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管理法关于耕地用途管制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重大战略目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现实工作中,土地整理也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必将为促进农村及农业生产发展发挥长期而重要的支持作用。

狭义的土地整理即农地整理,根据具体内容一般分为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开发与复垦三种类型。按照投资来源分为国家投资重点项目、省投资重点项目、地方投资占补平衡项目三种。

我市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于2**年,到2**8年止,我市共实施了彭城坝、石子乡土地整理国家投资重点项目,机场周边区域土地整理省投资重点项目,江南镇、姚溪坝土地整理地方占补平衡项目,正在实施的双龙镇土地省投资整理项目,即将实施的有柏垭镇土地整理占补平衡项目,已申报待立项审批的有河楼乡、木兰乡土地整理项目,以上项目总投资1.1亿元,整理规模7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135**余亩,新建道路99公里,整治塘堰96口,排灌渠道近73公里,通过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有效的改变了农村面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农村及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新增了耕地有效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了水土,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我市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保有量稳中有升。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三增”:增耕地、增产量、增价值,夯实了农村发展的资源基础;加强了资源基础建设,帮助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突破口;“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就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等方面不断改善的过程,有力的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土地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

目前,土地整理工作主要由国土部门牵头运作,项目预算中也没有地方工作经费的预算科目,项目所在镇村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利,造成了土地整理工作责、权、利不明确,在项目实施中,乡镇村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认为项目实施是国土部门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与自己无关,而且,工作开不开展的好,完全是国土局自己的事情,涉及青苗、临时占用土地等,必须按国家非农建设标准予以补偿,否则,不准动工建设,给项目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难度。而土地整理很多工作,配如权属调整、土地纠纷等,必须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由农民自己参与才能完成,并最终由农村基层组织落实实施。

(二)占补平衡项目资金无保障。

就我市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情况看,资金问题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国家和省投资项目资金到位和监督情况良好,但是地方投资的占补平衡项目,在财政年度预算中缺乏地位,每年的土地收益和土地出让金按规定应该留一部分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资金都无法使用到土地整理项目上来,使我市土地整理占补平衡项目资金投入少、资金拨付困难,土地整理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用地征地占用耕地指标的需求。

(三)规划设计与施工设计衔接性差,变更程序报批过于复杂。

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由于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的周期长,而且,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立项难以确定,致使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目的不一,作业单位不一,前后缺乏有效的衔接,特别是国家和省投资的重点项目,规划设计由省上统一招标实施,施工设计由地方国土部门组织实施,而且由于各设计单位水平不一,责任心不一以及时间关系的影响,工程原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最终导致规划设计过于粗糙,缺乏操作性,施工设计中地方群众意见多样,要求多样,不得不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否定,有的甚至不得不全盘来过,给项目实施带来难度。按照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管理规定,项目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时地方监督部门也要求工程变更必须由地方组织审批,因为多头审批管理,又加上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两张皮,给工程的顺利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四)技术力量缺乏。

土地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专业多,工程类型多样而且复杂,就目前的现有设计单位设计经验和设计资质,没有一家在人员结构和专业设置上符合要求,目前全国也没有建立独立的土地整理项目设计认证体系,导致土地整理项目设计人员管理混乱,鱼龙混杂,设计、监理、预算等技术力量极其缺乏,无法满足设计需要。就业主部门来讲,不管是国土局耕保科还是各地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心,都是主要从事土地管理职能,对土地整理工程管理缺乏经验和技术,同时由于现行事业机关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人员流动不畅,无法有效的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导致外行管理,效率低下。

(五)新增耕地指标缺乏技术支撑。

目前的新增耕地指标既是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又是土地整理项目的一个积极诱因,但是,耕地指标如何确定,如何科学测算和认定,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是土地整理重要的手段缺陷,为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不确定因素。

(六)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独自为战,效果不明显。

土地整理工作和目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最基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为最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条件,但是,目前,几大块的工作,缺乏有效统一,各自为阵,效果不明显。比如我们在有的土地整理区在施工设计时发现原规划的部分生产路、沟渠等已经进行了硬化,一问才知道是新农村建设的某些建设项目。由于事前缺乏沟通,给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二者建设标准不一致。各自设计的路、沟、池等工程的设计规格的参数难以统一,影响了项目区建设的统一性和工程效果;第二,由于二者思考的角度不同,双方的规划设计思路难免会有冲突,比如新农村建设中修好的路,在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也许是需要修改或取消的路。但是由于原来的小路已经被硬化,再进行修改或地块合并,其成本将会加大,也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如果不修改则会给土地整理工作的效果打上折扣,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另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目的。农村宅基地整理,以及对村庄内基础设施的整治等项目与新农村建设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到对部分村庄的整理过程中,由于没有参照新农村规划,很多设计显得非常盲目,常常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建议与思考

(一)建立土地整理的政策体系,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由于土地整理面宽量大,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特别是当地村社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统筹安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当地乡(镇)、村、社干部及群众的参与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体制基础。

(二)加强规划设计环节,减少实施中的工程变更

土地整理项目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必须加强前期调研工作。土地整理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时,应着重考察当地的基础设施情况,在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调查现有基础设施情况,充分征求当地村社及农民意愿,合理布局和规划工程项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项目实施中的工程变更。

(三)落实专项资金,促进土地整理长期健康发展

资金问题是地方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的关键问题,为保证地方占补平衡项目的顺利开展,市级应该建立土地整理项目库,地方财政应该设立土地整理基金,实现地方投资的占补平衡项目有续投入,确保土地整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当前,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各部门投入农业和农村的资金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较为分散。具体表现为部门之间各搞各的规划,各做各的项目,各投各的资金,没有形成合力。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不能满足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需要,也不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今后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时,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和统一实施的“四统一”模式。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规划,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各部门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分工协作,集中投入,统一实施项目建设,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宅基地改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四统一”模式的好处是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各部门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相互支持,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特点、技术专长和资金、资源集中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工作。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下一篇:农村政府公共产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