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19 00:18:48

国土交流材料

国土交流材料篇1

一、完善“三项机制”,强化责任,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

一是强化领导,完善组织机制。分局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加强国土资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分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科(所)负责人为组员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统一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文明创建工作例会,学习贯彻上级文明创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创建形势,研究布置创建工作。

二是强化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五条禁令”,把“廉洁国土”形象,贯穿到党风廉政教育的始终。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充分发挥基层监督、服务对象监督、用地单位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逐步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监督体系。聘请了18名监督员,多层次、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强化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分局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的创建工作目标,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责权明确的目标责任机制。分局长与各科(所)长签定《工作目标暨廉政保证责任书》,制定了《文明创建考核细则》,每季度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核制度,落实创建措施,明确创建责任,增强了科(所)长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立足“三个围绕”,开展活动,增强创建工作的深入性

一是围绕创建宗旨,深化创建内涵。分局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全面覆盖”的创建思路,以文明创建工作为契机,明确各部门职能、细化各岗位分工、理顺各业务流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磨合各程序接口,为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是中心载体抓创建,丰富创建内容。在创建过程中,围绕中心工作,不断丰富创建内容,积极开展“管理规范年”、“文明科(所)”、“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服务之星”等争先创优活动。同时,注意宣传、树立典型,先后开展了向“克难奋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热爱国土事业”的黄晓华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马良安等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局庆2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在分局内部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增强了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把文明创建活动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围绕“窗口”抓创建,延伸创建领域。基层国土所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窗口”。分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加强横向交流,纵向学习。主动寻求辖区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参观学习等形式,学人之长。分局还以创办简报的形式,将本单位各科所、兄弟单位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以及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通报,达到群策群力、互学共建的目的。

三、突出“四个结合”,彰显文明,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文明创建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文明创建为契机,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交叉培训;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加强坚定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基本理论的学习;紧贴工作实际,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党风廉政、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急缺知识,认真开展地籍管理公文写作、依法行政等专题业务培训,岗位培训率达到了98%。

二是文明创建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先后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编发了《行政规范汇编》和《业务知识汇编》。注重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和效能监察机制的构建,积极推行集体会审、网上审批、服务承诺、办事公开、领导接访、行风监督等制度,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和纪律。通过规范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的“不稳”,精神上存在的“不振”,作风上存在的“不实”,服务上存在的“不热”等现象,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文明创建与国土资源管理相结合,保障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分局坚持文明创建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两促进、两发展”。两年多来,共完成建设项目用地预审78宗;进行了过江隧道江心洲段、地铁二期、滨江大道南延等19个项目的征地批后实施工作,总面积达13000多亩,补偿金额约13亿元,协助进保农民6500余人,完成供地案254件,总面积383公顷,收取出让金约57.3亿元。在保障用地的同时,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后监管,清查出15宗、27.9公顷闲置土地,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

国土交流材料篇2

一、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统管职能

根据测绘管理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测绘管理机构,在国土资源部门内部下设测绘管理办公室和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配齐专职测绘管理工作人员,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过积极努力,将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全部升格为副科级建制。局党组根据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情况和工作实际,严格履行推荐、选拔和考核程序,对部分县测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任命。各级测绘管理办公室的力量得到加强、工作条件得到改善、保障措施得到落实,激发了基层测绘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基本实现了测绘管理工作人员到位、职能到位、经费到位、管理到位和服务到位,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不断优化管理环境

早在,为了推进全市测绘事业发展,我局提请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测绘管理工作会议,专题下发《关于加强测绘管理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全市测绘管理领导小组。,市、县区政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意见》,分别下发贯彻意见,对进一步加强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测绘日常监管,保障测绘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部署,也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为测绘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测绘法制工作,提高社会对测绘的认知程度

坚持将测绘普法纳入全市“四五”和“五五”测绘法制教育规划,以测绘科普为载体,利用“8·29测绘法宣传日”等有利时机,通过编印展板、印发法律法规、宣传专版等方式,不断丰富测绘法制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将测绘法律法规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测绘管理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构筑了土地、矿产、测绘“三位一体”的国土资源执法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日常监管,规范管理秩序

一是严格开展测绘资质管理。不断加大测绘资质清理整顿力度,促进测绘资质管理法制化和经常化,不断促使测绘活动规范化。全市测绘资质单位已经从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31家。结合测绘资质单位年度注册,实行了测绘资质动态管理,将测绘单位工作业绩、成果质量、内部管理等与测绘资质等级升降以及从业范围扩减相结合,对促进测绘单位改善内部管理和净化测绘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切实加强地图市场监管。经常不定期地对全市地图市场、编辑出版地图、网上地图等进行检查,有效地规范了地图市场。三是认真开展测绘保密工作。联合市保密局,立足各自职责,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测绘保密工作,经常性的到使用保密测绘成果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了测绘成果安全。四是加强测绘质量监管,坚持每年将新申办资质的测绘单位、测绘资质升级单位以及承担地籍、房产等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业务的资质单位列为质量监督检查的重点,采取单位自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抽查、有针对性的督查等方式,督促测绘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落实整改措施,提高成果质量。

五、逐步降低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了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新体制。针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重新审视测绘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界定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测绘监管职能,下移工作重心,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促进测绘监管向乡镇国土资源所延伸。积极创新日常监管模式,安排各县区测绘管理办公室采取组织持证测绘单位互查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管,乡镇国土资源所主要承担法律法规宣传、测量标志保护等职能。通过这些措施,我市测绘管理职能更加到位、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全面,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事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局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测绘管理模式,加强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着力构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持证测绘单位协同联动的测绘事业发展新机制,促进测绘事业整体向前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创新测绘管理机制。针对全市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技术力量薄弱,测绘日常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技术要求较高的实际,在测绘质量监督检查、地图市场检查、保密测绘成果检查等重点监管工作中,大胆吸纳测绘资质单位的技术力量参与日常监管,既提高了监管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测绘资质单位强化内部管理的自觉性。

二是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在每年的测绘法宣传日宣传中,围绕宣传主题,组织持证测绘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深化了宣传效果。

三是创新交流学习机制。积极探索全市测绘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搭建行政管理与生产服务部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成功举办首期“张掖测绘事业发展论坛”。组织各级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办公室和部分测绘资质单位,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形成论文13篇,在大会交流后由市测管办统一汇编成书。实现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各测绘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增强了全系统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是不断扩大法制宣传覆盖范围。抓住开展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制培训的有利时机,组织测绘法律法规专题讲座,通过丰富的事例和生动的多媒体演示,使测绘法律法规走进乡村干部法制培训课堂,使广大乡村干部对测绘法律法规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对测绘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用途有了全新的体会和感受,对普及测绘法律法规和进一步加强测绘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近几年我市的测绘管理工作,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测绘法》、《甘肃省测绘管理条例》和省局的各项部署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文件精神,实现了管理职能全面强化、管理基础扎实可靠、服务保障及时有效、日常监管规范有序、测绘市场健康发展、法制宣传深入人心、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整体功能不断增强的目标。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测绘行政管理,一是必须坚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二是必须紧紧依靠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不断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三是必须不断强化监管职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四是必须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是必须时刻把握事业发展方向,不断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政府《实施意见》,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要求,进一步强化统一监管职能,稳步实施基础测绘项目,积极完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测绘日常监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服务保障。一是加快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强化测绘保障,积极服务全市经济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各项监管任务。三是加强基础测绘工作,认真落实年度计划,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稳步拓展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覆盖范围。四是切实加强日常监管,进一步规范测绘管理秩序。五是进一步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市、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建设,提高成果更新、开发及推广能力,引领地理信息行业健康发展。六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承担行政管理、成果管理和成果开发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测绘管理队伍,促进测绘事业长足发展。

国土交流材料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ridge deck pavement,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are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bridge deck and mater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桥面铺装层;结构;材料

Key words: bridge deck pavement;structure;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62-01

0引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程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以及伴随公路的飞速发展,大交通量和重载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而引起桥面铺装的破坏日趋严重。本文就国内外桥面铺装层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1.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国内关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沥青混凝土铺装的研究还不成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铺装层材料设计和铺装技术等方面,关于理论分析和结构计算的研究很少。水泥混凝土桥面板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绝大多数力学结构计算都将其简化为弹性层状体系,用三维等参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桥面铺装各层内、层间的最大剪应力、拉应力。对不设置防水层的小跨径桥梁,直接在桥面板上铺装50-80m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与桥面板混凝土标号相同或提高一级,铺装时应注意密实、充分振捣,表面应保持一定的粗糙度。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可采用单层式或双层式,单层式即一次铺装50-80mm。厚的沥青混凝土,双层式即两次铺装,铺装下层厚度为40-50mm,铺装上层厚度为30-40mm。设置防水层的桥面铺装结构,大多采用以下几种结构:①在桥面板上铺装80-100mm防水混凝土作为铺装层,在其上再铺装20mm沥青表面处治层作为磨耗层;②在桥面板上铺装“三油二毡”的防水层,然后再在防水层上铺装40mm厚、标号不低于C20号的细集料混凝土保护层,最后再在其上铺装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装层;③在桥面板上铺设防水卷材或者洒布粘结层材料,然后再铺装50-80mm厚的沥青混凝土,或分两次铺装沥青混凝土,铺装下层厚度为40-50mm,铺装上层厚度为30-40mm。

1.2 桥面铺装粘结层材料发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量及轴载的增大,国内一些沥青桥面铺装层发生损坏,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反响较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为数不少的大中桥在开放交通不足一年内,就往往发生铺装层的损坏。究其原因,桥面铺装设计中未设防水粘结层或者防水粘结效果不好是主要原因。国内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材料主要引进国外材料,如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玛蹄脂碎石等等,并将它们进行改进,设计出适合我国实际工程的桥面铺装材料。同时也发展了纤维沥青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铺装层材料。目前,我国大跨径桥梁的桥面铺装一般采用的材料是: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玛蹄脂碎石。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说,裂缝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设计不当、施工质量低劣、荷载过大使钢筋混凝土产生非正常裂缝外,由于水泥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原因,温度变化、干燥收缩、碱集料反应、硫酸盐作用、冻融作用都可能使桥梁梁板产生各种各样的裂缝。由于这些裂缝的存在,雨水很容易侵入混凝土中间,从而腐蚀其中钢筋,作用时间长后减小了钢筋截面积,相应地减少了梁板的含筋率,最终造成桥梁的结构性损坏。雨水进入水泥混凝土中间还会加重混凝土的冻融损坏,特别是对于北方地区冬季撒盐化雪,盐水对钢筋的腐蚀更为致命。

目前,桥面渗水的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但对于桥面的排水、防水措施的研究,还非常欠缺,桥面铺装的设计与施工仍多沿用传统的习惯做法。

2国外研究现状

2.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发达国家由于交通建设发展较早,对桥面铺装的研究也比较早,因此桥面铺装技术较为成熟。最早研究的国家是德国,紧接着法国、美国和日本也开始了研究,法国和日本还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外各国在桥面铺装结构类型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桥面板和铺装层之间铺设粘结、防水层。且对桥面铺装的力学分析主要集中在经验分析上,并辅以试验论证,偏重于应用。在欧美国家,水泥混凝土桥面板沥青混凝土铺装一般采用“防水层+面层”双层式,或“防水层+铺装下层+铺装上层”三层式铺装结构。瑞典采用沥青类材料作为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的粘结层,防水材料采用沥青砂胶、涂膜和卷材类材料,铺装层材料根据防水材料的不同有所差异。法国采用的铺装结构没有联结层,防水层采用涂膜类或卷材类材料,铺装结构为“粘结层+防水层十保护层+铺装层”。

国土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岩土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

1、前言

多数岩土工程都处于弹塑性状态,因而岩土塑 性在岩土工程的设计中至关重要。早在1773年 Coulomb提出了土体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Mohr― Coulomb条件。1857年 Rankine研究了半无限体的 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概念。1903年 Kotter建立了滑移线方法。Felenius(1929)提出了极限平 衡法。以后 Terzaghi、Sokolovski又将其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岩土滑移线场方法与极限平衡法。1975 年,W.F.Chen在极限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土的极限分析法,尤其是上限法。不过上述方法都是在采用正交流动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滑移线法与极限分析法只研究力的平衡,未涉及土体的变形与位移。[1]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致力于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力求获得岩土塑性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再结合平衡方程与连续方程,从而求解岩土塑性问题。由此,双屈服面与多重屈服面模型l1-41、非正交流动法则在岩土本构模型中应运而生。真正的土力学必须建立在符合土本身特性的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而本构模型的建立必须有符合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建模理论。岩土塑性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建立岩土本构模型的基础。[2-4]

2、土木工程材料本构方程综述

土木工程材料的本构行为一直工程技术界和力学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研究热度之所以长盛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它涉及工程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另一方面是因其机理复杂、个性突出,极富挑战性。[5]

土体本构关系比金属材料更加复杂,在本构分析时,更加需要强化试验测试和理论研究、科学的确定材料参数、合理的构建实用的本构模型,并通过现场测试的验证使其不断完善。土的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有两个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国内土工界常用的Duncan-Chang模型(1970.1980),另一个是计入球张量和偏张量交叉效应的沈珠江模型(1986)。土的弹塑性本构分析和建模既要置于弹塑性理论框架之内,又要紧密结合土体工程实际,突出其主要特性,反映其个性特征。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最常用的是修正的剑桥模型。

3、岩土塑性力学原理综述

经典塑性力学是以金属材料为研究主体,在建立金属材料本构关系和分析金属材料相关的工程问题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同弹性力学一样,塑性力学也是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方程式:①描述物体平衡状态的平衡方程;②描述物理变形的几何方程;③刻画材料物理状态和力学性质的本构方程。前两类方程与材料性质无关,因此普遍适用。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类方程不同。经典塑性力学只适应于金属材料,当用于岩土类摩擦材料时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理论计算结果与土工试验结果出现诸多矛盾。因而岩土塑性力学既要吸收经典塑性力学中采用的基本解题方法,又需要对经典塑性力学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适应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

岩土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应变不仅取决于应力状态,而且还取决于应力历史,因此,一般无法建立应变全量与应力全量的关系。增量理论将整个加载历史看成 一系列的微小增量加载过程所组成,研究每个微小增量加载过程中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再沿加载路径依次积分应变增量最终的应变。增量理论能够反映应力历史的相关性,但数学处理相对比较复杂。早期属于这类理论的主要有:Levy-Mises理论和Prandtl-Reuss理论。[6]增量理论的本构方程通常采用应力与应变的时间率形式表达,其假定材料本构关系是率无关的,即不受时间的影响,因此采用应力与应变的增量形式表达。

4、有限元法综述

有限单元法(FEM,简称有限元法)是将微分方程(组)简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从而求解问题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1909年Ritz提出了求解连续介质力学中场问题近似解得一个强有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未知量的试探函数将势能泛函近似化来进行求解。1960年Clough把这种解决弹性力学问题的方法定义为有限元法,与此同时,中科院冯康教授提出了一个高效能的求解复杂偏微分方程组问题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解决大型复杂的结构工程和固体力学问题,在此时期,冯康教授的研究小组在完成几个大型水坝应力计算中就应用了这一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FEM应用于各种力学问题和非线性问题,并得到迅速发展。1970年后,FEM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地得到应用和发展。

有限元法已成为求解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在求解弹塑性问题和流变、动力、非稳态渗流等时间相关问题,以及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问题等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的效能使其成为岩土工程领域中应用最为广发的数值分析手段。大多数岩土工程问题,如岩土边坡、地下工程、结构-岩土相互作用等,都涉及无限域或者半无限域,处理这些问题通常是在有限的区域内进行离散。为了使离散不会产生大的误差,必须取足够大的计算范围,并使假定的外边界条件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状态。理论分析和计算实践表明,当由于结构或者工程岩土体某一部位开挖卸荷时,对周围土体的应力及位移有明显影响的范围大约是开挖或者结构物与土体作用面得轮廓尺寸的2.5~3倍。在此范围之外,影响甚小,可忽略其影响。考虑到有限元离散误差和计算误差,为了保证必要的计算精度,计算范围应取不小于3~4倍。在这种情况下,外边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将在距离荷载作用部位足够远的外边界位移设为0;另一种则假定外边界为受力边界。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同实际的无限域不完全一致,因而都存在误差。这种误差会随着计算区域的减小而增大,并且在靠近外边界处都比远离外边界的误差大,此现象称为边界效应。在用有限元求解岩土工程问题时必须注意边界效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加铭.有限元法与边界元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丁天彪.数值计算方法,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1月

[3]周世良.无限元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的应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2

[4]廖红建,王铁行.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卢廷浩.岩土数值分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国土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道路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道路质量问题。为了节约公路建设成本,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人民生命安全有所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公路路基路面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1.道路路基设计要点

1.1道路路基设计原则

(1)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施工填筑、施工机械或车辆荷载给道路路基造成破坏,其基础构造及各种附属设施,比如涵洞、桥台、挡土墙等也发生变形损坏,所以为了保证道路路基的使用性能,要时刻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

(2)路基沉降方面,对于软土路基的填筑,要使其进行充分的沉降后再进行其他构造的修筑,避免因路基沉降而给挡土墙、涵洞等构造带来破坏。高等级的公路还要对规定年限内的工后剩余沉降量进行严格控制,一般来说高速公路以后15至20年的剩余沉降量一般路段为30厘米,桥头段10厘米;

(3)在遇到软土层极厚或大范围软土地区或需要沉降时间长的地区时,可能不能完全保证工后剩余沉降量在规定范围内,就要考虑桥与路基的比选,或临时性路面等措施,并做好加强养护的分期修建计划。

1.2道路路基设计高度

道路路基设计高度对于道路整体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道路工程的造价、工程量、施工的难易,还在土地占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来说,合理设定道路路基设计高度是非常重要的。

2路基设计

2.1路基设计时应总体考虑,不应只看局部,不片面追求高指标,这样才能避免路基的高填深挖。当无法避免高填方时,应多做几个方案,进行经济比选。一般路基填方高度不宜大于20 m。如果在山区或跨越大峡谷导致填方高度大于20m时,优先考虑采用桥梁。如果局部填方高度大于20m,且是小体积填方,路基弃方数量大、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弃土场地时,可以考虑填方,但要提出保证路基稳定措施,避免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同时不破坏周围环境景观。对于河流,防洪必须满足规范规定指标。当路基挖方深度超过30 m时,应与隧道方案相比较。如果由于地形限制,路基挖方边坡高度超过40 m时,应对地形进行分析,寻找可以避让的路线,或对平纵横进行局部调整,或采用半隧半路、半桥半路、隧道、纵向分离式路基等措施,并进行方案比选。

2.2总体设计应考虑全路段,所确定的路基边坡方案应安全合理可行,少占地,路基边坡应与自然相协调,取消单一坡率,随地形地貌顺势圆滑过渡,坡脚、坡顶无折角,自然过渡。路基边坡防护可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防护形式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应多种多样。除考虑工程自身的需要外,还要与排水工程、绿化工程和景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对于自然的稳定岩石,只要不影响行车安全可不做防护。对于低填路段,路基边坡宜采用植物防护,对填方路基超宽(每侧30~50 cm)填筑的土方不必清除,既节约资源和资金,又体现边坡坡率的灵活、自然。对于挖方边坡,为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在地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挖方边坡尽量放缓,并优先考虑植物防护。

2.3路基排水是根据地形、地势、沿线土质、地面纵坡、横坡等因素进行综合排水设计,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区的其他处治措施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排水一般采用散排方式,通过路拱坡度直接将路面上的水流排出,高速及一级公路路面排水主要根据分隔带宽度、绿化要求、交通安全设施的形式、分隔带表面的处理方式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排水方案。应尽量利用沿线附近的工程废弃方,工业废渣、废料等作为路基填料,当无废料可利用时,应在视线以外,选择荒地或小山包、山川河谷地貌等易恢复的位置,且在完工后应恢复原地貌。弃土应在详细调查和遥感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方案和当地农田开发规划合理确定弃土场,弃土场进行复绿或复耕,结合地形等特点研究弃方综合利用方案,减少水土流失。

3路面设计

3.1路面设计要根据交通量、使用任务、性质、气象、水文、土质、地质、材料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等级和路面结构。每个项目应结合区域路面早期破损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路面设计的新理念,并考虑地方政府关于路面建设的指导意见。广泛调查路面材料料源、运距、运价,材料性能,并取样进行原材料及混合料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并考虑材料可能的波动,合理确定各项设计参数。

3.2路面结构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等规范进行设计。路面设计既要遵循规范,又不被规范束缚,要根据沿线气候特点、环境影响及国内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养护条件,全线设计不应采用同一种材料、同一种结构、同一种标准,应根据上行交通情况,下行交通情况,每一路段气候、环境条件,上坡、下坡路段,分别设计,做到与环境、交通量、交通荷载、速度相适应。气温高、上坡路段、速度慢、交通量大、交通荷载重的路段应加强设计,不仅在路面结构上下工夫,还应对路面材料做选择,施工时更应加强监理和监督。

3.3投入运营后,养护是关键,应采取预防性养护,将路面病害消灭在摇篮中。如果在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底基层实施新技术、新工艺,应进行科研立项、室内试验研究、新旧技术方案比选,最后现场铺筑同尺寸试验路段,形成文字的施工指导书,除指导施工外,便于存档。采用的路面结构与施工工艺应进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不仅满通量和使用要求,还要适合当地环境与气候,料源充足,施工工艺简单,今后养护维修方便。选择技术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经济节省、安全可靠、适合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的技术方案。我国交流量大,重载车辆多,面层一般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根据沿线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条件、道路环境、交通量构成、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材料性能、材料来源等分段进行路面设计,不能全路线段都采用同一种路面结构与路面型式,路面材料也应相应变化。应同时提出多种方案、每一种方案都要有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并要求有经验的技术专家进行方案技术论证,经比较后提出最终确定路面结构和路面型式及改性沥青材料。相同的沥青材料混凝土路面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路用性能也不相同,设计时要注意爬坡和下坡的不同,只有考虑周全,才能保证路面的温度稳定性和水稳定性。

4. 结束语

道路路基路面设计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要在充分依照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好当地设计经验和先进施工技术,结合道路使用要求、当地气候、交通荷载情况、施工材料、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和设计。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规范JTGD30D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国土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工程、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项目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无论是民用住宅还是工业建筑。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取决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即包括各项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整个土建工程的质量目标。

二、目前我国土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建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

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规模都比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土建施工的时间也会较长,而我国气候变化较明显,所以要遭受不同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前期的露天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多变天气的影响导致土建工程质量的下降。

2.2施工前对施工地点的勘测

我们在进行土建施工之前必须做非常多的前期准备,其中的一项对施工地点的考察勘测就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使用哪种方式进行施工,选用何种材质的施工材料等等一些问题。但是目前我们的土建施工团队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重要的,这就很容易导致施工时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而不能很好的应对,从而降低施工质量。

2.3土建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们国家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聘用的一些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为主,这些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素养培训,尤其是一些施工人员的责任心较低,这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有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往往较少对这些施工人员进行严加管制,导致工人的自由散漫。还有些施工人员看不懂设计图纸,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导致建筑违章现象,日积月累使土建施工的质量大打折扣。

2.4建筑材料把关不严格

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把关是尤为重要的。不同建筑设计所对应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计来采购不同的建筑材料。另外有一些施工团队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利用手中的职权购买一些价格低廉、质量劣质的建筑材料。这种行为及其恶劣,严重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一栋房子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主要框架如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话,那么这栋美丽的房子也是无用的,只是空有其表,不能实用。

三、加强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强土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在进行土建施工之前应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要清晰的记录该施工地点使用哪种方式挖掘地基,同时对施工周围的环境也要进行了解并记录。判定该施工现场的天气状况。然后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地基的施工对于土建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所以我们在进行地基挖掘时尽量选择较好地天气来进行施工,这样我们可以大大的提高地基挖掘的质量。

3.2建立施工分配管理制度

任何一个团队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按照流程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整体工作质量与水平。土建施工团队也应该建立符合自己的分配管理制度,首先应该确认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为项目经理,所有的工作都要经过项目经理的审核才能批准。其次在工程技术把关上要确认总工程师为技术负责人,当出现技术问题时应该向总工程师进行反应。同时作为领导人员要严格监督现场施工人员,且在文件审核上也要谨慎严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层把关、各负各责、优化施工质量。

3.3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建筑企业内部应该增设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机制。要不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测评。同时应该建立奖惩制度,对于那些积极向上的施工人员要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消极怠工的施工人员给予惩罚。管理层领导还应该重视一些文化水平偏低的施工人员,将其重点培训,直到合格。这一措施将彻底改善工人的素养,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了土建的施工质量。

3.4对建筑材料的采购与管理要严格把关

我们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材料采购单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产品,一定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在材料采购之前应该要先给项目负责人审批后再进行采购。选购完还要项目负责人再次进行审核。这一过程可以很好的改善采购人员私自篡改材料的恶劣行为,确保材料的最优化。之后对材料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材料到货之后,签收人员就应该把材料放置到适当的地点,同时做好防潮措施,避免材料潮湿影响其质量。还有对材料的出库也要做好记录,防止材料的丢失与浪费。

3.5做好土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技术质量的控制是整个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建筑土建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技术质量控制工作,重视新工艺及新技术的应用。必须严格依据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标准做好技术考核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技术质量控制工作:

3.5.1建立严格的技术责任制

对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要求明确自身的职责,并进行明确分工,同时做好技术安全工作,为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做好准备。

3.5.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交底工作是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确保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施工各阶段以及各项工序都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程部分,则更要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要向下级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项目总负责人向各个工种负责人交底,通过层层递进的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能够把握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

3.5.3技术复核

在建筑土建施工的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进行实施时都要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复核,这样可以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及时避免事故发生。同时在每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做好验收工作,确保达到建筑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复核要求。

四、小结

我们在对建筑土建施工质量的控制上应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充分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进行对症下药,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做好技术交底,管理好建筑材料的采购与使用等等来确保建筑土建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小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与加强[J].民营科技,2010(11).

国土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GIS 地籍管理 信息系统 业务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88-04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和城镇国有土地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地籍管理是随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快速、动态变化的地籍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图文办公,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不间断的数据流。从而使地籍信息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效地保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 城镇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C/S(Client/Server)结构,一般运行于局域网,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是应用较为成熟的软件体系架构。C/S三层体系结构把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核心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形成中间层应用服务器,客户端应用程序只负责用户界面表现,核心业务处理调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的方法来完成,应用服务器再操作数据层的数据。C/S模式的应用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用户端界面,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结合龙岗区地籍管理的情况,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采用C/S模式来构建。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高效的工作,系统必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体系结构。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

地籍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涉及到的业务多,而且还需要处理图形数据,因而整个系统需要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处理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前端工作站、高速扫描仪、绘图仪、土地证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所有设备都连接在局域网中,设备的基本配置如表1所示。

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龙岗区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包括有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各个模块有包含多个子模块,考虑到篇幅限制,后面将详细阐述土地登记子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3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管理工作,其中实行高效的土地登记管理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按照新土地登记办法,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流程上分析,土地登记管理包含的流程如图4。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土地登记需要增加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地役权登记等业务流程。

3.1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土地总登记应当通告。公告期满,当事人对土地总登记审核结果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登记。

3.2 初始登记、变更登记

流程图如图5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地籍调查前置:申请人通过自我举证提供申请材料,在土地登记受理前预先将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预处理,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形空间数据及地籍属性数据。

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主要是接受客户设定宗地的申请,客户填写《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表》,办理人员收取相关的办件材料后,对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在界面上选择类型新建一个电子办件,系统转至窗口受理界面上,流程开始办理。审查不合格的,开具土地登记不予受理或暂缓受理决定书。

受理时,联系方式最好填机,便于缮证后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领取证书。

资料扫描:将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高速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进行扫描,并导入扫描资料库。

地籍经办:经办人进行权属审核,符合登记要求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录入,如果有图形处理要求的转到图形处理环节,最后填写经办人意见。

初审:审核提交的材料,在审批表中录入初审意见。

核准:公告无异议后提交市人民政府核准。

3.3 抵押登记

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土地抵押权变更登记流程流程图如图6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抵押登记或抵押变更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建立抵押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抵押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抵押相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审批:提交市人民政府审批。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将抵押合同约定的有关事项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上加以记载,并向抵押权人颁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结果发放:窗口发放人员,录入相关申请人(领证人)信息,发放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3.4 地役权登记

地役权登记、地役权变更登记流程图如下图7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地役权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地役权登记条件的,建立地役权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地役权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供役地和需役地宗地信息,以及地役权登记的有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结果发放:窗口发放人员,录入相关申请人(领证人)信息,发放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3.5 注销登记

流程图如图8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注销登记条件的,建立地役权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地役权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注销登记的有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审批:提交市人民政府审批。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将注销登记的有关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上。

3.6 其它登记

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3.6.1 更正登记

更正登记流程图如图9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更正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或国土局提出更正,受理人员判定符合更正登记条件的,建立更正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更正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相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结果发放:窗口发放人员,录入相关申请人(领证人)信息,发放土地证书。

3.6.2 异议登记

异议登记流程图如图10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异议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异议登记条件的,建立异议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异议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异议登记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结果发放:窗口发放人员,录入相关申请人(领证人)信息,发放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3.6.3 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预告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预告登记条件的,建立预告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预告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预告登记相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审批:提交市人民政府审批。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将预告登记的有关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

结果发放:窗口发放人员,录入相关申请人(领证人)信息,发放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3.6.4 查封登记

查封登记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具体办理过程如下:

窗口受理:申请人提交查封登记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受理人员判定符合查封登记条件的,建立查封登记项目,流程开始办理。不符合查封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

地籍经办:依据资料信息,录入查封登记相关信息,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

初审:初审人员对登记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确认登记合法有效,并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初审意见。

审核:局领导对录入的登记信息和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填写审核意见。

审批:提交市人民政府审批。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将查封登记的有关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

4 图形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图形数据建库后,要建立数据更新机制,确保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图形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地籍图形数据日常更新,为建立图形数据日常更新机制提供工具。图形数据库包括宗地和地形数据二大部分内容,采用统一更新机制,在地籍数据的日常更新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地籍库中现有数据的修测更新、一种是对新测或补测数据的入库更新,具体流程图如图13所示。

4.1 地籍数据修测过程

(1)选择一定的空间范围(如街道范围、街坊范围、划定范围等),将该范围内的指定地籍数据进行下载,系统在下载的同时将每条要素都打上了一个标签,下载的数据主要包括地籍库中的地形数据、宗地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登记数据等,下图是下载过程图;2)利用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对从地籍库下载的数据进行修测,在修测的过程中该软件同时可以结合权属核查内容进行更新;3)利用地籍系统中的上传功能,选择上一步更新好的地籍数据,根据下载和编辑过程中数据的标签状态进行更新。

4.2 新测和补测过程

1)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通过接收DXF、DWG、MDB等格式或者新建项目,生成一个本地测量数据库文件;(2)测量人员可以通过该项目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宗地数据的绘制、权属核查数据的录入和修改,同时可以打印宗地草图、权属核查表等内容,处理好的数据最后必须经过杰思科地籍采集更新软件进行综合检查;(3)利用地籍图形系统的上传功能将上一步处理好的地籍数据进行转换,生成一份预入库数据,这个时候可以先对预入库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检查;(4)最后利用图形子系统中的上传功能将检查好的预入库数据进行上传。

5 结语

利用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主流GIS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及内外网络环境,构筑强大、高效、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平台,形成以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管理业务流程。用管理信息系统代替手工工作,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修改、变更登记、日常统计,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体现了地籍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加快决策速度,实现快速动态监测,最终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利用,极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倬杨.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3(1).

国土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防灾;抗灾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它们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灾害,特别是工程灾害,每年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如何防灾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灾害的分类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具体灾害有如下几种: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 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灾害的治理:如在坡顶筑截水排水沟,裂缝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压脚等措施;还有就是开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土木工程抗灾内容

1、灾害材料

在工程结构的抗灾研究中,首要关注的是材料受灾后的性能变化,即灾害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即材料在灾害下的损伤等。关于灾害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国内外都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系统性还显然不够,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灾害材料领域还未形成一个专门完善的领域。而在工程结构的加固设计、工程鉴定和工程咨询等实践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灾害材料学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学性能。

2、灾害检测

检测在受灾的土木工程结构鉴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测的程序为:检测任务委托,收集原设计图纸及竣工图,外观检测,材料检测,构件变形及现有强度评估,有无可修性,寿命估计等。灾害检测报告一般包括:现状调查,图纸核对,材料强度鉴定,承载能力验算等。

3、灾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来说,目前仅仅是用钢材作为加固介质。钢筋砼结构加固方法有很多种,90年代以来主要是置换法、绕丝法、粘刚等方法。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已较多的开始研究粘贴复合材料来加固梁柱等结构。与钢相比,用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有如下优点:自重轻、厚度小;任意长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预加工;板材允许交叉;极高的强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产品;突出的抗疲劳能力;结构物不用预处理就能覆盖;抗腐蚀;施工时对环境无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剂同样具有以下优点:高强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体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结构建材;永久荷载下抗蠕变,抗腐蚀;符合环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

5、恒久性。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临沧汇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罗仕姜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关 键词:土木工程灾害防治土木工程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在防灾减灾中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属性也同时证明了它的恒久性。

上一篇:领导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