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

时间:2022-05-02 10:23:01

摘 要 根据痛风的病因及证候特点,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认为临床治疗以分期辨证为好,即痛风的急性期以祛邪为主,间歇期健脾利湿,慢性关节炎期益脾肾活血,痛风性肾病期补养为主,并指出用药要点。

关键词 痛风 病因病机 分期辨证 临床经验

痛风是长期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血中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征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以及痛风石形成并沉积于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导致关节活动障碍或畸形,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病。中医文献中虽有痛风病名,但与现代医学痛风有诸多不同之处,现代医学所谓的痛风,其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用药,又具有自身特点,有必要予以深入探讨。

1 病因病机

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其理论至明清基本成熟,其病因病机可综合概括为如下4点:①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外由湿邪袭人皮内筋脉所致;②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③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④因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注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1]。现代中医学者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又提出了食伤学说[2]、浊瘀学说[3]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对痛风的认识,有必要分析现代医学的痛风特征:①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家属遗传史,50%以上人体重超重,75%以上人伴高脂血症;②患者产生高尿酸血症原因,10%为尿酸产生过多,90%为肾脏排泄不与良;③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外伤和高嘌呤饮食可诱发其急性发作;④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多起始于凌晨,而天亮后逐渐减轻,第二天依然重复这一规律,一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性分泌有关,二是夜间温度下降,尿酸钠盐溶解减少,加之关节腔血管少,循环差,对尿酸钠吸收慢,关节腔内含量增高,从而促使其发作;⑤痛风石、痛风性肾病主要是因为尿酸钠沉积于结缔组织、肾小管导致炎症、损伤、增生等病变引起。

综合上述认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痛风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损伤脾肾,阳气亏损,寒湿内盛,瘀浊阻滞,且其寒之邪,多由外受,其湿之盛,皆因于内,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先天禀赋、饮食劳倦与脾肾关系密切。脾主升清降浊,肾主蒸腾气化,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肾失温煦,气化不足,均致寒湿内盛,气血运行不畅,流注经络骨节,凝滞不化,愈滞愈甚,闭阻经络,致使肢体关节疼痛,日久瘀血湿浊胶着,因寒而聚结,附于骨节,变生痛风结节,然后僵硬成石,致关节畸形,久病入肾,肾气亏乏,阳微而致肾衰。

2 临床证治

中医痛风的治疗,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提出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在《丹溪心法》中创用专治痛风上中下通用方,将清热燥湿之二妙散,泻火行水之龙胆、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风之胆南星、白芷,温阳通络之桂枝、威灵仙,消积和胃之神曲融于一炉,共奏疏风祛寒宣于上,清热利湿泄于下,活血消滞调其中,对我们防治现代医学之痛风提供了启迪。

近年来,中医治疗痛风又有了新的发展,有辨证分型治疗、分期分型治疗、专方验方、内服外敷治疗[4,5]。笔者认为,痛风的治疗应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分期基础上辨证治疗,即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痛风性肾病四期为妥,才有利于证治规律统一和研究。

2.1 急性期:痛风急性期多表现夜间关节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一个或多个关节受累,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痛急且重,“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通便利湿、化瘀通络,少佐健脾和胃,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苍术、黄柏、栀子、赤芍、金银花、蒲公英、紫地丁、萆、土茯苓、生米仁、制南星、大黄、车前草等。

2.2 间歇期:痛风间歇期是症状发作后的缓解阶段,此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但血尿酸持续升高,以脾虚湿困为主,治宜健运脾胃、淡渗利湿为主,这与西医主张多饮水及碱化尿液,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左右,维持血清中的尿酸值正常吻合,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蔻仁、米仁、半夏、羌活、独活、苍术、白术、防己、党参、车前子等,佐大黄、桃仁等活血通络之品。

2.3 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的慢性关节炎期多有骨质侵蚀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僵硬畸形并疼痛、痛风结节或结石形成,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凝固不化,治宜补脾益肾,活血通络,利湿泄浊,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药用党参、白术、土茯苓、生米仁、砂仁、生地、丹皮、泽泻、山萸肉、桂枝、附子、络石藤等。

2.4 痛风性肾病期:痛风性肾病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同时佐以活血温阳、通络止痛之品。

另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加入一些经实验证实对减少尿酸有效的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①降低血尿酸药:如土茯苓、萆、蚕砂;②溶解尿酸并解除尿酸药:威灵仙、秦艽等;③排泄尿酸药:生米仁、茯苓、泽泻、车前子、地龙等;④抑制尿酸药:泽兰、桃仁、当归、地龙等[6]。朱良春老中医[3]认为土茯苓60―120g、萆20―30g、威灵仙30g三药合用,有显著的排尿酸作用,可直接选用。

3 治疗体会

痛风的治疗,除了前面所述的一般状况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1 饮食调治需贯穿始终:现代医学认为高嘌呤饮食、高血脂、肥胖是产生高尿酸血症的基础,是痛风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药物治疗的同时,坚持少食嘌呤含量丰富的饮食,如动物内脏、鱼虾、禽类、豆类物质;不能酗酒,不喝咖啡、浓茶等饮料。

3.2 通利二便为治疗要务:现代医学认为尿酸1/3经肠道排泄,2/3经肾脏从尿中排泄。痛风患者寒湿内盛,要通利二便,湿浊从二便而下,使邪有出路,故通便利尿既能祛邪而消除瘀滞,又防久病入络入肾,一举多得。

3.3 化湿利湿、活血通络通用各期:痛风无论是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还是痛风性肾病期,湿盛于内、瘀血阻滞、经络闭阻始终存在,因此,在分期辨证基础上,均宜适当加入化湿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3.4 健脾补肾为治病之本:痛风之病,始由先天禀赋不足,后由脾肾损伤,脾健,肾强,则湿无从生,气无从滞,血无从瘀,气血津液运行如常,则其病自愈,故此乃治本之法。

3.5 止痛不容忽视:痛风除了间歇期,其余各个阶段,均有关节疼痛症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因此,笔者认为在急性期、慢性关节炎期、痛风性肾病期,均宜加入止痛之品。如制南星,朱良春老中医[3]谓本品专走经络,善治骨痛,用量在30g以上有佳效,威灵仙30g对改善关节肿痛有殊功。此外,急性期如体温达38.5度以上,可短期适当使用西药,以快速缓解疼痛,控制体温,减少痛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辨证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体会 下一篇:“阴黄”概念的形成及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