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更需要老师的情感

时间:2022-05-02 09:25:56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更需要老师的情感

摘要: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的语言是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课堂才会变成一汪活水。

关键词:情感 感悟 童心 激励 鼓舞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传承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伟大使命,而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而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如果课上教师没有积极的情感,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又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篇小说都是具有情感的。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别忘了一句,所有这些理想和信念,无不需要情感的支持。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对文本的解读,来自对生活的感悟,来自对学生的热爱,课文是充满感情的,但是这些感情有时需要借助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当学生靠自己能力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你在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的热爱、思念之情,而有的老师讲此诗时,不断地分析诗歌内容,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发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走进文本,教师语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支离破碎的讲解,使学生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课文,如果说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地,而有的老师上此课时,只是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起感悟的伟大及人们对他的思念,所以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那语文老师的情感来自哪里呢?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应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而语文课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土。而语文课上的情感,更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有了爱心才有了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上,教师的情感如何表现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的语言是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色彩的语言。

二、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

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

充满情感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真情投入。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与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上一篇:点燃学生生命意识的火花 下一篇: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