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爱”的教育例谈

时间:2022-05-02 05:29:16

班主任“爱”的教育例谈

摘 要: 教师不仅要爱孩子,还要让孩子在宽容中感受爱,在鼓励中体会爱,甚至连责罚都充满爱。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爱,教育才能让爱涤荡孩子的心灵,让学生的灵魂充满爱。

关键词: 宽容 鼓励 责罚 爱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有过这样的论著:教育的秘诀是真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一个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具有神圣的品质、非凡的魅力。心灵的塑造借助爱的力量往往会水到渠成。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在工作中展现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所以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素是“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还要有慈善的爱心。要能爱、会爱,还能灵活运用爱教育我们的孩子。用爱洗涤他们的心灵,用爱感化、教育他们,下面我谈谈工作中的基本做法。

一、宽容中感受爱

教师如果要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就要先爱孩子、先尊重孩子,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容纳百川汇海的胸怀。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时,教师应该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体谅理解孩子,寻找突破口积极引导,用爱心感化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孩子一时错误就冲动批评指责而造成孩子们心灵上的伤害[1]。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叫杨文海,他是我们班有名的捣蛋王,每节课没有不犯错误的时候。记得一节微机课上,他又因为没有穿鞋套进微机室被老师批评,刚落座,他就趁着老师转身的时候举起拳头,在老师后面比划了一下,并向其他同学做着鬼脸,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本色”,没想到被同学告了密。微机老师一怒之下把他揪到我的办公室。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低着头苦着脸,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当时,我静静地看了他一眼,向微机老师道了歉。微机老师走了以后我什么也没说把他领到走廊,问他:“你这样做对不对?”他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惭愧地把头压得更低。我趁热打铁地说:“老师知道你绝对没有要打老师的意思,你只不过想在同学面前表现一下。可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至于这件事情怎么处理你自己看着办,老师等你的消息。”听了我的话,他显得有些诧异,抬头看着我,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到微机室马上就跟老师承认了错误。从那以后,这个总抬着头、歪着脖子说话的孩子见到老师总能弯腰问声“老师好”,吃饭排队也主动给老师让位。

严是爱,宽也是爱。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阐述了来自父亲严格的爱和来自母亲鼓励的爱。在课文中作者描述‘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样的爱让我感动,其实生活中这两种爱深深地感动很多人。

严厉和宽容这两种爱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灵活运用,记得前几年特别流行穿长鞋、留长发,那时班级不少孩子卷入这场洪流之中。经过学校强令禁止,班级风气有所好转。而李某的头发却总剪不下去,我仔细观察这个孩子,脑袋长得特别长,剪短了确实不好看,了解了这一情况,我对李某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头发剪短了确实不好看,不剪就不剪吧,为了追求美,扣点分也值得。”一向沉默的孩子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二天,这个孩子就把头发剪短了一些。从此,我们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了解,孩子的成绩直线上升。毕业后某一年春节,他和几个要好的学生去我家给我拜年,我们在一起吃饭,畅聊班级趣事:批改作业时留外地学生在我家吃饭;六一儿童节时给他们发个小礼物;学生受伤了给他专心处理,细心安慰……那时才发现其实很多无心之举居然在他们幼小心灵里留下烙印。饭后,他们深情地对我说:“老师,等我们都考上大学了我们请你吃饭。”多么遥远的一个梦想,可这一刻我感受到的都是为人师的幸福。回想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宽容和理解,我不会品味到此刻的温馨与幸福。

二、鼓励中体会爱

一位教师如果想把管理工作做好,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育中学会鼓励,才会得到孩子们爱戴[2]。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孩子,他是当时农村学校分流下来的,流入我们班的杨×是其中最差的一个。开学几天后,我拿了一套一年级卷子给他做,已经上五年级的他一科打了32分,一科打了27分。一向争强好胜的我被一股火气得说不出话来。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我决定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补起,可补了一个星期他还是没有学会。我选择鼓励与表扬,哪怕有一丁点儿进步也绝不会放过,以后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树立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新形象。在生活上,我对他特别关心,有什么困难都尽力帮助他。时间长了,他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学习上更努力。期末成绩虽然不如其他学生,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三、让责罚充满爱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出于好奇,偷偷杀死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而这只狗恰好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这件事情后,一开始非常恼火,继而一想,一名小学生把狗杀了想看一看它的内脏,其想法可谓新奇,其举动可谓大胆。于是这位高明的校长决定罚他画两幅图:一幅狗的血液循环图,一幅狗的骨骼图。这个孩子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很是愧疚。带着赎罪的心理完成了校长交给的作业,为了画好这两幅图,他翻阅了不少生物解剖方面的书。就这样,他渐渐爱上了生物学。后来,竟成为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并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胰岛素。

这个故事让我领略到责罚的艺术,孩子在责罚中能有所收获。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看起来是最不值得爱的时候,然而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因此无论是委婉的提醒还是严肃的批评,都应从有益孩子身心的目的出发,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否则,一颗创新求异的心灵或许就被永远揉碎。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已早早结束。我的一个学生王佳俊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平时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也在中上等。有一学期临近期末,学生都在紧张地复习,可是他却心不在焉,成绩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我侧面了解后知道她母亲得了萎缩性脑炎,严重的话将影响行动,爸爸妈妈突然遇到这种打击心情沉重,对孩子疏于管理。妈妈病了对孩子打击也很大,可是父母都没注意到这一点。一次测试以后,放学后我留下了他,谈及了他的家庭和他母亲的病。我问他:“妈妈的病改变不了了,你就打算这样混下去吗?不学习你母亲的病能好?你家的生活能改善?”他思量了很久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马上跟进说:“错了,就得改正,惩罚你在这次期末考试里,成绩必须保证双科在97分以上。”孩子愣了一下,松了一口气,带着一丝惭愧的微笑说:“行。”果真,到了期末考试那一天他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班级管理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学生在不断犯错、改错中成长。面对学生的错误要不断调整方法进行指引,即使是惩罚,也要思考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如某同学忘记打扫卫生,就“奖励他打扫卫生一次”。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处罚,是奖给他一个机会改正错误,赢得大家的谅解。若说成“罚他打扫卫生一次”,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易形成对立情绪。在这方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做得相当成功,如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书。我在本学期运用了这种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因为小,不会干活,张诗晨她们组每天早上和中午负责擦窗台和暖气片,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擦得不干净,经常扣分,惹得其他学生有意见。说实话在班级值日工作中,因为她们是本地的,所以她们工作量很大,要做到不扣分很不容易。有时候看到她们已经尽力擦了,但还是因为没有擦干净被扣分。我会说:“那就奖励你们再擦一次吧,这次可一定要擦干净啊!”她们便欣然接受,上课的心情也没有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幼小的心灵好比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就会破碎,这就需要教育者付出自己全部的心、全部的爱,让爱涤荡孩子的心灵,让学生的灵魂充满爱。

参考文献:

[1]杨大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教研版,2003(5).

[2]李小华.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2001版).延边出版社.

上一篇:我国现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问题初探 下一篇:支架式教育思想在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