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论文

时间:2022-05-02 05:20:01

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历代医家运用了文献追溯法、校勘研究法、注释研究法、分类整理研究法、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纵横联系研究法、语言文字学研究法、临床实证反观研究法、目录索引研究法等对《内经》进行文献整理研究,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敷畅玄言,这对弘扬《内经》理论,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内经》;文献研究方法;理论探讨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素问》王冰序)。正因为《内经》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因为《内经》成书久远,“文义高古渊微”(明张介宾《类经·序》),加之流传转抄过程中造成的错讹脱衍等问题,所以历代医家、学者借用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发掘、搜集、整理、研究《内经》,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其原貌,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归纳起来,对于《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追溯法

所谓文献追溯法,即是循着文字语言所展现的思路,对《内经》理论产生时的医学、哲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背景的逆向寻找,亦即探求《内经》理论的原生态。

《内经》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巨典,奠定了中医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全面、广泛、真实地将秦、汉及其以前的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巧妙地引入到医学领域,并将这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科学的具体问题。

文献追溯法就是要求研究者回归到《内经》的立场上,求索其当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长期医药知识积累背景下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是如何思考的,从而对其中所传载的丰富生命科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文化解读和医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剖析。通过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使研习者更好地了解《内经》理论形成的背景,从源头上体悟其蕴涵的深层医理,这对进一步弘扬拓展《内经》理论,使其不断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更有效地服务于今日的临床实践,使中医学事业发扬光大,具有重大的意义。

2校勘研究法

校勘,简单地说就是改错,是把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出现的文字上的脱、衍、误、倒、错简等等纠正过来。中医药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版本不一,传抄刻写之误实所难免。要保持典籍的原貌,使之对现代临床及科研发挥作用,适当的校勘是必须的。真正对《内经》进行校勘工作,是从唐王冰开始的。校勘成绩最突出的当推北宋林亿、高保衡之《新校正》。此外清代的俞樾、胡澍、孙诒让、日本丹波元简等,亦都对《内经》进行了一些校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新的见解。

纵观这些医家的校勘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校勘的内容,涉及误字(在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因后人妄改而致误)、脱文(即原书有的文字,在传抄过程中脱失)、异文(同一原文在其不同篇次、传本、刊本或著作中有所差异,虽尚未能确定孰是孰非,但可资参考对照者)、衍文(指原书本来没有的某些内容,在今本正文中出现,或文义上下不属,或前后文字重出,或者是后人妄加的文字等)、疑文(指原书中某些文字似是而非,不能肯定)等多个方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等多种。

2.1本校法

是指以本书前后不同卷、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前后互校。此法要求校勘者胸中有全书,熟悉全文,否则不可为也。《内经》虽文出多人之手,又非成书于一时,但其中的文句、语法、用韵等,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医家充分利用《内经》文义相关、结构相对及文辞押韵等特点,参考本书前后内容勘定正文。

2.2对校法

即版本校,是指运用同书之祖本或别本进行互校的方法。针对不同之处,校而正之,并注于旁,是最基本的一种校勘方法。此法通过各本对校,发现版本间存在的异文,并标明之,给后人研究学习《内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3他校法

是指运用与校本学术体系相近、或内容相同的别种文献予以校勘的方法。通过他书互校,既可以使研读者对《内经》相关学术体系有系统地了解,又保存了许多古医书的佚文,为后人了解和进一步探讨研究古医籍提供了客观依据,奠定了基础。

2.4理校法

是在无别本或他书可校的情况下,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运用推理的手段进行校勘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校勘的难度都大,要求校书者必须具备相当高深的相关知识,对所校之书在医理与文理及书中所涉及的各种内容,具有较全面与深刻的理解,方有可能对诸多异文之是非,作出准确或比较准确的判断;方有可能在无别本或无别书可循时,发现书中存在的问题。

2.5综合校

就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校勘方法强化论证的依据,进行校正,使其校正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校勘是读古籍必须随时应用的方法,也是读通《内经》必不可少的功夫。通过校勘的文献研究方法,既可存真复原,保留《内经》古籍原貌,又可有助于后学,也更加彰显了《内经》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

3注释研究法

注释,即解释语言文字的含义。《内经》专业性强,语言文字的时代特征浓郁,不注不释,后人难以读懂,不懂不通则无从谈及研究应用,所以注释法又成为研究《内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内经》成书不久,西晋皇甫谧在其所著的《黄帝针灸甲乙经》中就首开注释法研究之先河,此后(梁)全元起、(隋)杨上善、(唐)王冰、(北宋)林亿、)明——马莳、吴菎、张介宾、(清)张志聪、高士宗、姚止庵等,都对《内经》篇名、字词、文句、音义等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释。纵观他们运用的注释方法,又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运用不同篇章经文互释是《内经》注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通过运用《内经》不同篇章的经文互引注释,不仅加强了《内经》各篇内容之间的联系,使研读者能够融会贯通全书,有浑然一体如线贯珠之感,也使其所注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2引用前人旧注作注主要是通过引用前人注文中一些精辟的观点来注释《内经》理论的一种方法。《内经》理论,不仅因文义悬隔给研读者造成困难,而且还因其思维方法与表述方式的古今差异,抑或学理深奥,常使人们在医理上也难以深入,所以历代注家很多,自古就形成了阅读与参考历代注家注释,来研读注释《内经》的传统。如林亿新校正中较多地运用了此注释方法。常常引用其前的全元起、杨上善、皇甫谧、巢元方、孙思邈、吕广、越人之说,从多角度来阐释《内经》理论,以资后人参考学习。

3.3用文史书证作注即引用文史书籍来注释《内经》理论的一种方法。如王冰注释《素问》时就证引了《老子》《尚书》《周易》等文史书目达四十余种。这种证引古文献作为注释语证,可使所注内容更加明晰而深刻[1]。

3.4证引医学典籍作注即在注释《内经》时,引用相关的医学典籍文献对原文进行阐释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内经》的理论更加明晰透彻,也反映了注释者所读医学书籍之广,理解研究之深,注疏证引令人叹为观止。

3.5以理释义即运用医理注释经义的一种方法。《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医理这一核心命题,所以医家在注释《内经》时,常常运用他们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刻而详细的医理分析。这就使经文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医理来明文理,也为后世医家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研究《内经》做出了示范。

正是通过上述各具特色的注释方法的运用,才使《内经》抽象的理论变得简捷明白,这对弘扬《内经》理论,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4分类整理研究法

分类整理研究法,即是按照一定原则,对《内经》中相关理论进行归类整理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把《内经》按理论观点、学术内容等进行归类,可以使学习者按其理论体系和学术内容进行研读,因此也是研究《内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方法。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即是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内经》的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等一十九类,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系以注释,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明张介宾远绍其业,撰有《类经》三部,可谓是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最有成就、最完整的著作。其中将原文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等十二类,各类之下又分360多节,分别摘引了《内经》原文,按节归类,然后详加注解,不仅征引、解释并评论了前人的说法,而且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该书纲目清楚,条分缕析,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理论等角度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学。

这种分类整理研究法,通过梳理《内经》原文,使之按理论观点、学术内容归类,便于读者研读,因此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使《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也开始由单一走向综合,大量颇具功力的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成果面世。如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析义》及《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一改历代研究《内经》诸种专著之旧,采用了“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以及“疑义相予析”的研究方法,在全面、详尽注释的基础上,对经文的宏旨大义进行了分节、逐条剖解分析,因而“原文分析”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也是研究的重点,意在剖解经旨,阐发奥义。在解析经文时完全遵循原文的内在规律,进行了逐层地分析,若遇内容繁难的原文,则运用图表予以表达,使读者一目了然。两本“析义”的又一特征是“讨论”,凡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启迪作用,或对临床治疗有直接指导作用,或历代有争议而未能决断的原文,在“疑义相予析”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采用“纵横联系”“结合临床实践”的方法,予以深刻剖析。这种“原文分析”和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的研究体例,在全国该领域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这一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的运用,使《内经》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成为《内经》文献研究方法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通过这一综合方法的运用,使研读者更好地洞悉《内经》相关原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使其不但能读通原文、理解经义,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读者如何应用经旨服务于临床实践,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纵横联系研究法

所谓纵横联系研究,即在对《内经》进行文献研究时要进行“纵横联系”,广泛联想[2]。其包括了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谓横向联系,局限一点讲,就是要把所研究的原文,放置于全篇或全书相关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透彻地领会其基本精神。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之“去宛陈莝”,如果我们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以及《素问·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等条文,可以发现《内经》所言“宛陈”是一连词,指的是淤血。所谓“去宛陈莝”,即是针对临床上水肿病日久而致血淤者,去除淤血的治疗方法而言的。这样理解就既符合《内经》经旨,又切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运用活血化淤法来利水,治疗各种水肿病取得成功,既是《内经》理论的发展,也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理论内涵。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要进行古今联系,将历代研究《内经》原文的著名医家、医著以及著名论点加以联系。通过纵向联系,既使一些重要医学理论源远流长;又可以加深对相关学术观点沿革过程的认识。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之论,后世明代张介宾的“大宝论”就是宗此而加以发挥,并创温补之法,自成一派。再如《内经》提出的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东汉张仲景的内所因、外皮肤所中、其他三类病因分法以及宋代陈无择著名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都是在《内经》对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只有纵横联系,才能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内经》重要学术观点的完整性。

7语言文字学研究法

文字是传播思想的工具。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内经》,虽是经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的借用,但对于这部虽属医书、亦属经典的巨著来说,同样是最基础、最切实、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语言文字之学乃是“通经(此处并指医经)致用”的根基和桥梁。因此,要通晓《内经》,首当通其语言文字。以此方法来研究《内经》,可谓发端很早。从某种意义上讲,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王冰等人早已步入这一领域。不过,专精研究《内经》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尤其是音韵问题者,始于明末清初。其中又以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胡澍的《素问校义》、俞樾的《春在堂文集》为著名。今人潜心于这一领域并取得卓然成就者,有钱超尘先生所撰的《内经语言研究》一书,该书从音韵、语法、词义(训诂)三方面对《内经》作了全面研究和分析,资料丰富,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研讨深入,其中多发前人之未发,是研讨《内经》的必读之作。

因此,语言文字学研究方法也是对《内经》进行文献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了解和掌握《内经》理论,读懂其文义的第一步。

8临床实证反观研究法

临床实证反观研究法,即是通过对汗牛充栋的古今文献医案、医家临床验案等的研究,反观与体悟《内经》之理。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行为。实践方法是所有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手段。同样,实践也是《内经》医学理论发生的起点,实践贯穿于《内经》医学理论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实践也是《内经》医学理论的必然指归。纵观历代医学大家,他们或在理论上独具见解,或在防治疾病上效验如神,但究其成功之路,都是以研习《内经》为其成功之路[3]。《内经》指导着他们的临床实践,反过来,他们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又不断验证着《内经》理论。正因为《内经》医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及其指归都是建立在实践这个坚固牢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研究《内经》医学理论时必须运用临床实证反观的研究方法,以实践作为切入点,把《内经》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内经》蕴含的深层次义理,否则,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内经》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也不能使所学的相关知识落在实处,同时也会使所学习的《内经》相关知识失去必要的价值[4]。

9目录索引研究法

目录索引研究法,即是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介绍如何编撰、利用中医文献目录索引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对中医文献中所论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用一定的方法排列次序,编成目录,并表明它们在文献中所在的位置,为后人研读查阅提供方便。这一研究方法,由来已久。早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著《七略》,即开创了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历史,是中国“目录学”的滥觞。对于《内经》的目录索引研究,也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在浩瀚的中医文献里,《内经》原文曾无数次地被引用,当前的中医文献整理、教学、临床以及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等方面,都要经常查核《内经》原文。但由于《内经》篇帙浩繁,内容庞杂,各篇所论错互非一,学者每每为了查找一句原文,而望洋兴叹。这既限制了《内经》作用的发挥,又消耗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鉴于此,许多医家致力于《内经》目录索引的研究,其中又以任应秋先生编著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发行)以及宗全和主编的《黄帝内经文句索引》(河北医学院,1983年10月出版发行)为代表。

这些目录索引,均具有汇编性、分类性和检索性等特点,查阅方便,为人们更好地运用《内经》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工具和一条简便的捷径。因此,对《内经》进行目录索引研究,也是其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古今学者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对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内经》中所蕴含的医学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登本,孙理军.王冰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15.

[2]张登本.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J].陕西中医函授,2001,5:1.

[3]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

[4]张登本.《内经》的思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5.

上一篇:癌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分析论文 下一篇:少提肺血原因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