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参与数学学习

时间:2022-05-02 04:37:31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参与数学学习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学习 活动 参与 动手能力 操作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51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数学具有逻辑性强等特点,所以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操作

数学既是小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学生感到最难学的学科之一。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以数字运算为主,由于学生没有数字的概念,所以要借助实物去表达、理解数字的运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操作

数学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审题和分析问题。其次是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都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去完成。因此,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教学“小数认识”时,要让学生认识小数、知道小数与整数的区别、能运用小数知识去进行运算,教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活动既是动手的过程,又是动脑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学生从数数到会运用,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如在数学学习开始时,有很多教师都会用数小棒去帮助学生学习数字。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认识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在学生数小棒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先数5根小棒,再数3根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在数了5根小棒再加3根小棒后,如果再接着数,那就是加;如果在数过的数中再拿出来,那就是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安排一个教学活动都要考虑:“这个活动要引导学生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如在学生数到5个再加3个知道是8个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再往下加应该是多少,使学生学会“满十要进一”的知识。又如,在学生学习数量时,可通过数各种学具的数量,加深他们对数量的认识。另外,在“认识人民币”“认识倍”等内容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活动安排的不好,就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去选择、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差,做事粗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实践、去思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不断加强活动训练

除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外,还要让学生在活动训练中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学习关于钟表认识的活动。可先让学生选择任意的一个时间,自己把钟表动手拨到那个时间,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拨一个规定的时间。然后同桌合作,相互指定时间让对方拨钟表。在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拨错,主要原因是分针与秒针、时针与分针不对应,但只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加以指导,要求学生把分针与时针先对应了,再去调整秒针与分针,多练习几次,学生就学会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钟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互动活动过程中的训练

活动既要注重结果,又要重视活动过程。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结果,对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较好的回顾,从而理清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明确学到的新知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且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责编 木 清)

上一篇:对“失序”的习作教学之思考和把脉 下一篇:科学课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