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5-02 04:35:45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步入了大众型的新时代。本文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入手,调整其专业设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培养现今企业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现实,产生了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下降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笔者就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高校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58-01

一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使得高校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从社会精英人才向普通的知识劳动者进行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尽管高校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市场调节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

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影响和自身利益,无视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增设一些热门专业,扩大招生数量,结果导致很多高校的专业雷同,缺乏特色,又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支撑,几年之后,热门不热,却产生出大量的同类型人才;而对于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冷门专业,又不能及时改变专业设置,调整招生人数,使得毕业生未毕业就先失业,制约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

现代教育理念重视的是素质教育,在继承知识的基础上更看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而我国高校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对理论知识教授较多,专业方面知识偏少,尤其动手能力薄弱,虽然各个高校也有实验实习,但多数都是流于形式,考试也只是对书本知识的问答,都有标准答案,而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思维和能力无疑是低效率的,很难符合社会对高价值综合人才的需求。

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各个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够、就业指导人员素质不高、学校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难以对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更加个性化和先进的就业指导。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均按照在校生学费的5%进行拨款,人员数量要求按学生人数1∶200配置,分工明确,不同岗位的人员均要有相关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的学位,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范围和质量仍有相当程度的欠缺。

5.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要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不但应熟知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白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学劳动。而现在我国大多的高校教师,无论是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还是自身知识水平都与此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分析未来的就业趋势,根据市场的经济产业结构对毕业生的需求走向进行分析,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为促进招生,在大量增设“热门”专业的同时不断淘汰就业率低下的“冷门”专业。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各专业都有用武之地。这就需要高校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对自身专业结构统筹规划。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高校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手段以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使之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素质,形成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

3.健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制度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点就是健全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做到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涯,建立从提前认识社会需求,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积极参与见习实习等多方位一体的就业导航机制。

4.健全师资力量培养制度

高素质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社会对高校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岗前培训、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并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进修机制、提高薪资待遇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打造一支能适应时代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师队伍。

5.加大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场所,应负担起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责任。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组织有效的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秀芝.高校毕业生问题浅析[J].职教论坛,2007(10)

[2]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上一篇:因材施教,让多元走进课堂 下一篇:中职学生顶岗期间的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