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5-02 04:05:12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初探

[摘 要]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二是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三是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挖掘;开发;整合;资源

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醒目、简明扼要、概括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各种媒体中广泛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现状一: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现状二: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自身对这种文本缺乏研究,课堂上较少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活动。

现状三: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但对于图表、表格、清单、徽标、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表现在不习惯于阅读图表类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反观以上的教学现状,应如何提高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度?应如何充分运用现行的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怎样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相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怎样沿着《课标》指引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实践探索与教学策略

(一)开展课题实验,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促进研究

许多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比较模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实践价值、教学策略及命题方向等都不够清晰。我们可以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课题研究,如《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策略探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高效教学研究》等。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研讨、课堂观察、主题辩论课、开发校本教材等多种方式,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与提升总结之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学习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从连续性文本中设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但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承的。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运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表达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画出天安门广场的平面示意图,然后根据示意图复述这段话。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会场布局,还训练了按方位顺序表达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点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将“恐龙演化的时间”“生息繁衍情况”“特点”及“作者说明的角度”等分别填入表格,通过对比、朗读、复述等,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化过程,体会说明文采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用词的准确性,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可以出示红军长征线路图,与课后的资料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口述红军长征经历的省份及重大战役,谈谈体会,以加深对长征的了解,为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拿到新的课本,可指导他们阅读目录,了解整册书的编排,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学习课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板书;期末复习时,可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提炼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难觅非连续性文本的踪影,但数学、科学、品生和品社等学科里存在大量的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的对比表达,在将“图”意或“表”意用语言文字表述中,知晓图表的功用与价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编排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可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进行整合学习。通过观察三幅地图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国土被列强强行租借、巧取豪夺的情况;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了解1800~1838年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况;通过阅读表格,了解中国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割取或强租中国领土的国家及我国被列强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这样的整合阅读,省时高效,可锻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单薄,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笔,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进行作文指导。布置学生观察各种花,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布置学生观察青蛙卵孵化过程或小鸡的孵化过程,填写在表格中,了解它们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导学生把观察记录的发现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及图表与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处。

3.活用生活资源,重视“真实的”“实用的”语文学习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说:“为什么非连续性文本会长期被我们集体忽视而不自知?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长久以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导游图、楼房设计图、汽车站牌、列车时刻表、合同、产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旅游行程安排表等,这些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将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将“上网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网的时间、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活动”“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家长是否支持”等数据和资料,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并写出结论。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时,可尝试布置此类作业:和父母去旅行,设计一个几日游的旅行计划,到达旅游目的地,学会使用地图,看地铁线路图;到科技馆、博物馆担任小导游,学会看导游图,能根据导游图为游客做讲解;学会看列车时刻表,通过互联网订票,等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三)开展阅读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感受文本表达的内涵?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表述?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题目给出的问题进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进行“分析”;三是学会“图文转化”,灵活提取信息,学会比较、归纳、综合;四是分类阅读,各个击破,对于文字类、图形类、表格类等非连续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通过“研读教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联系生活”等途径,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策,寻求“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或相互结合的训练点,更好地突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及实践性的特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竹平.轻轻叩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大门[J].小学语文教学,2012(11).

上一篇:张北远教的“快”事 下一篇:“三线合一”视角下离子反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