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中走进人物心灵深处

时间:2022-05-02 02:22:52

摘要 历史类文本的解读,重在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可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的制约,往往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对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有足够深刻细致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对比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在特点。

关键词 文本理解 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是一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历史故事。课文讲的是兵败会稽之后,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给吴王当奴仆。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骄傲自大,不听劝告,最终国破人亡。

三年级学生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文字,通过三次对比,学生对这个历史故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主人公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报仇雪恨有了深切的体会。

一、越王的求和与吴王的骄傲对比,理解“委曲求全”

课文第二自然段讲述了会稽一战,勾践战败求和,吴王自傲允许。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万般无奈”、“只好”进行讨论:“越王勾践真的想向吴王求和吗?那他为什么非向吴王求和不可呢?”学生想象着勾践的内心活动,有的说如果不求和,越国就要被吴国灭掉;有的说,越王求和是为了越国的老百姓不再受遭殃;还有的说越王求和,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牛做马,是为了求得吴王的信任,从而寻求机会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深入探讨,寻求文字背后的内涵,想勾践所想,急勾践所急,理解了他之所以这么做,考虑到他为了百姓免受杀戮和虐待之苦,体会到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

吴国的谋臣们也认识到了越王勾践的存在对吴国的危险,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可是得胜的吴王面对谋臣的建议是怎样的表现?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道出了吴王的狂妄心理:“小小的勾践,他已成了阶下囚,难道还能掀起大浪?”“小小的越国,只剩下一口气了,我还怕他不成!”说着吴王仰天长笑。

学生将越王的求和与吴王的骄傲一对比,充分理解了越王的委屈求全是他实施转弱为强迈出的第一步。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为吴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也为越王实现远大志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勾践在吴国的待遇和在越国的尊贵对比,理解“忍辱负重”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了勾践夫妇在吴国的三年里受尽屈辱。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提到的勾践夫妇在吴国的三年里穿的、住的和干的三方面与原来的尊贵身份所受到的待遇进行对比。我出示填空题:勾践夫妇,在吴国穿的是___,在越国穿的是___;在吴国住的是___,在越国住的是___;在吴国做的是___,在越国做的是___。学生对照文本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紧扣“受尽了屈辱”借助填空题进一步补充:越王夫妇在吴国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知打了多少补丁;住的石头房有许多缝隙,夏天蚊虫叮咬,冬天西北风呼呼地灌进来,冷得缩成一团;勾践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时,腰酸背疼,汗水湿透了衬衣,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勾践夫妇在吴国的三年里还受到了哪些屈辱呢?学生联系生活又从睡的、吃的,以及精神上受到的待遇进行对比:勾践夫妇在越国睡的是软玉温床,在吴国睡的是冰冷石床,床上铺的是柴草,还有虱子;在越国吃的是山珍海味,在吴国吃的是剩菜剩饭;在越国出门坐的是八抬大轿;在越国做着没完没了的脏活、累活。吴王稍不满意,勾践就遭一顿毒打。吴国的大臣们还经常嘲笑、讥讽他们,恶语中伤他们。

勾践在越国是万人景仰的君王,他享尽荣华富贵,而现在他在吴国“受尽了屈辱”,这屈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 ,更是对人格的践踏啊!

最后我将文中原句“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和改后的句子“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进行对比,学生品味出省略“整整”一词,以及一个“才”字位置的调换,表达的情感完全不一样,文中的句子充分表现了勾践饱受屈辱,备受艰辛,历经了种种磨难。同时学生在品读中更理解了勾践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能忍受饱含血泪、无尽无止、渗进心灵最深处的屈辱,是为了能活下来,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光复祖国的大业。

三、勾践回国后的生活与学生生活对比,理解“卧薪尝胆”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材料懂得卧薪尝胆的意思,还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勾践的生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

师:同学们,晚上你们睡在软绵绵的床上是什么感觉?那勾践睡在柴草上又是什么感觉呢?他为什么晚上要睡在柴草上呢?你们在生活中吃过什么苦的东西?告诉学生勾践尝的苦胆要比你们平时吃的苦东西还要苦上一百倍。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一对比,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勾践之所以这样折磨自己,是为了不忘报仇雪恨,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并推敲了两处“不忘”前分别加上的“时刻”“提醒”,表示了“仇恨”“耻辱”的刻骨铭心。

学生在一次次对比中,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体验,并伴随着多种形式的朗读,明白了越王勾践“委曲求全”的真正意图,感悟了“忍辱负重”的艰辛,并领悟了“卧薪尝胆”内含的伟大精神。

上一篇:婴幼儿多种咳嗽的家庭处理(上) 下一篇:科技创新与运用“班班通”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