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第一堂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时间:2022-05-02 12:32:13

新课标下初中第一堂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摘 要:高效课堂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从一节实验课的设计出发,探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放手教学、课堂及时评价、学生讨论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科学实验;自主学习

科学课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毫无异义,但实际实验课的开展和实践仍旧十分欠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尝试,以供大家商榷。

一、凸显学生“当小科学家”的感觉,让学生更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进实验室很兴奋,但有的却像旁观者,出实验室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师,即使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安排仍会决定整个课堂的走向。

在实验室我首先做的是“弱化了自己,凸显学生”,在语言上暗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其实,很多学生小时候都有当科学家的想法。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暗示,让学生过一把“当小科学家”的瘾,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主动学习更容易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反过来又可进一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二、创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会在开学第一次进实验室时给学生来点“下马威”——讲一大堆实验室守则,然后就可以享受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但“害怕”不是教育的捷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实验前,我先要求学生观察摆放好的实验仪器,如量筒是如何放置的,并让学生思考原因。然后向学生解释,其一,让他们知道仪器正确的摆放方式,实验结束后可正确整理;其二能及时发现前面使用的学生是否损坏了仪器,报告老师,规避风险。这样平等地与他们“讲道理”,就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更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心理特征,效果良好。在“心理安全、自由”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这样就保护好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

三、让教师有“偷懒”的机会

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活动舞台”,并不是要老师无所作为,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也就不同。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这个简单实验,我只是说明实验目的“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舍掉步骤介绍。接下来就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在“偷懒”时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好“询问角色”,虽然只是提醒“如何测量可以提高准确性”,却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严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实验的时间再长一些。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

四、及时进行实践活动评价,提升学习动力

实践活动评价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出的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实验过程中有行为不当的学生,往往只限于个别,不应全体受到牵连,但及时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请你放下所有仪器到旁边去,看大家是怎么做实验的。希望你能把握好每一次做实验的机会。”最不公平不合乎逻辑的处罚通常是由于个别学生捣蛋导致全班受罚。科学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实验活动,这样的处置既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保留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还不干扰其他学生的探究活动。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来提升学习动力,同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惩罚。

五、动脑思考比说出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初中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动手”,但并不削弱“动脑”,恰恰相反,“动手”的目的在于“动脑”。在实验课的最后我预留了一点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不一定要给出正确的解释,只需把自己碰到的疑问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即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学生讨论老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为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今天实验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今天实验你有收获吗?

实验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实验操作会影响你的实验结果吗?

有什么方式可以改进实验吗?

听到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想法,有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很是满足。在《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实验中,就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学生:测长方体木块长时,木块的边缘有些磨损,会导致测量不准。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对着木块中央测量。

【问题2】

学生:实验桌不水平,会影响量筒的读数。

【问题3】

学生:小石块放入量筒后表面会有气泡。

师: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学生:会影响,实验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会变大。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A:先把小石块在烧杯的水中浸一下。

学生B:把小石块提起来再浸下去,反复几次气泡就没了。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讨论。

【问题4】

学生: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小石块体积和第二次测量体积不一样,第二次的读数要大些。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通过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帮忙找找原因吗?

学生:可能第一次测量后小石块表面沾有水,导致第二次测量的体积读数偏大。

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的回答热情依旧没有减退。学生这样的“提问和思考”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这节实验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既高效达到了这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对这节实验课的最佳总结。

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总的感觉课堂是有限的,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

课后的延展内容不必刻意去选择,完全可以是课堂上一些问题的延伸。如在《质量的测量》中,也有学生提出桌子不平会影响实验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对“桌子不水平是否影响天平的测量结果”这一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后拓展活动。

总之,初中科学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节课只是一种尝试,少了些有序性、可控性,更多的是学生的积极表现以及给我的惊喜。从我自己的角度来感受,在课堂中教师相对比较轻松,课后自己也觉得很兴奋,很有满足感。所以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启迪、教学相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08.

[2]曹杰明.浅谈高效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4):126-127.

(作者单位 绍兴市建功中学)

上一篇:Self-cleaning Clothes 下一篇:青帝劫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