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教学在动物医学实训运用研讨

时间:2022-05-01 09:41:03

3M教学在动物医学实训运用研讨

一、“3M”教学法的构建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学生对3M教学法在综合实训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只能用于实训课教学中,案例须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讲解耗时长,不宜于课堂中使用。必须合理使用“3M”教学法,不能因为要使用“3M”教学法而造成理论教学内容的紊乱。

通过实践证明,“3M”教学法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3M”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教学相长、事半功倍、互利互赢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兽医临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培养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SSE模式在动物医学课教学效果研究 下一篇:网络传播剖析动物医学进展的状态和编辑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