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和“终于”的比较分析及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5-01 09:29:03

“到底”和“终于”的比较分析及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近义副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其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留学生交际活动的进行。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角度,以“到底”和“终于”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留学生在用“到底”和“终于”时出现的错误现象,分析“到底”与“终于”的异同之处,探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副词;到底;终于;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外国留学生在运用这些词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有关近义词的辨析就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近义词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论著已有很多。但有关近义副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到底”和“终于”的语用分析,探究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

(4)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了。

(5)问题到底解决了。

(6)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上述几个句子中:(1)与(2)、(3)与(4)的区别是有无句末语气词“了”,(1)和(3)、(2)和(4)的区别是一个句子用了“到底”,一个句子用了“终于”,上述句子究竟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下文会作具体分析。

一、“到底”和“终于”的用法分析

(一)《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

到底:[副]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他~是谁?/~到底事情怎么样了?

主语如是疑问代词,到底只能用在主语前。

~谁去(×谁~去)/~哪一个好?(×哪一个~好)

带吗的疑问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吗(只能说“你去吗?”或“你~去不去?”)

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到底+动/形。必带“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词语。

经过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们~战胜了风雪,到达了目的地/

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a)用在动、形或主语前。

~没过去,问了很久才问到/他~有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了/~你有办法,很快就把机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词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终于:[副]

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a)终于+动。“终于”后至少要有两个音节。

反复试验,~成功/等了很久,他~来了/几经周折,案情~大白/尽管多方医治,~还是把受伤的腿锯了

b)终于+形。限于表示状态变化的形容词短语。

天色~暗了下来/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强壮起来/赶了八、九十里路,小刘~疲惫了。

(二)“到底”和“终于”用法的异同

相同点:a)词性相同:都是副词,同属时间副词

b)部分义项相同:“到底”的第二个义项与“终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c)都能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对所跟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点:a)使用语体有别:“终于”多用于书面语,“到底”书面语、口语都比较常用。

b)“到底”有三个义项,是多义词;“终于”是个单纯词。

c)“到底”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必带“了”,“终于”不受此限制。如:问题终于解决/敌人终于

问题到底解决了/敌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终于”没有此用法。

你到底(×终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终于)收到了没有?

e)“到底”还有“毕竟”的用法,此时是强调原因。“终于”没有。

他到底(×终于)有经验,很快就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除了(1)之外,(2)-(6)这五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三)“到底”和“终于”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到底”和“终于”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深层语义有区别。用“到底”时,描述的是客观的过程,最后总能印证结果,这个结果有好有坏,有种事情的结果本该如此,只是用的时间比较长罢了;用“终于”时,较多表示希望达到的结果,此结果一般是好的结果,它强调的是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自己期望出现的结果。如:(a1)问题到底解决了/(b1)问题终于解决

“到底”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结果有好有坏。在(a1)中,表示的是一种好的结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种不好的结果。

但是,“终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结果,赵运普(2002)《也说“终于”》一文中就详细分析并指出,“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从这点来看,在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到底”和“终于”是可以互换的。

二、近义副词误用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面“到底”和“终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义副词误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近义词量大且多

留学生从初级阶段的后期开始,随着汉语词汇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每学习一个新的词语,都极有可能存在与以前所学的旧词相辨析的问题。

(二)教材生词释义不详

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生词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词+汉语拼音+外语注释”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给学生一种印象:不同语言词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就无法准确区分汉语中众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口头或书面交际的不得体。

(三)教师讲解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语时,只是孤立的讲解某个词的词性及用法,没有在此基础上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作详细的比较分析,也没有给出大量正确的句子让学生模仿、操练。

(四)学生没学到位

留学生对词语的全部义项掌握不全面,对词语的用法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有时还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的影响。

三、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语副词本体研究

副词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类词,它们虽然比不得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多,是封闭的类,数量有限,但是这些副词的分类情况、一个个副词的用法、同类副词之间的小的差异等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才能给学习者讲明白。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偏误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学生用错副词的句子,并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其使用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该副词的目的。

(三)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

1、对比一组副词义项上的差别。

2、分析一组副词适用语体的异同。

3、考察一组副词对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要求。

4、对句型和句式的依赖程度。

5、对主语或宾语的要求。

四、结语

副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上文对“到底”和“终于”语用差异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关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望教师在讲解副词时,不能只从语义、语法角度进行分析,还要结合语用加以说明才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学生有效地掌握每个副词的用法,不至混用、乱用,影响交际进行。

上一篇:浅谈职业技术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开展 下一篇: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