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经济学探讨

时间:2022-05-01 07:10:46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经济学探讨

内容摘要:面对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的诸多困境,产业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型企业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的主体。本文以开滦集团为研究案例,通过产业周期、产业结构、产业循环、产业重组等理论分析开滦集团成功转型的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产业转型 资源型企业 开滦集团

河北开滦集团始建于1878年,是中国大陆最早用西式采煤法采煤的大型的煤矿。2008年7月,开滦集团以“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为指导思想,将过去以煤为主导变为以煤为基础,发展煤化工、煤电热和现代物流产业,推进大煤炭大精煤、大煤化工、大物流、大煤电“四大工程”,现已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百年老矿彻底改变了靠增加煤炭产量提高效益、局限于煤炭生产寻求发展、靠自我积累投资上项目的传统观念,走出了一条以煤炭为基础,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循环发展、集约发展、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企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2011年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中,由2007年的第291位跃居到第91位,逐步形成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与房地产、节能环保五大产业的“一基五线”产业格局,树立了现代经济学意义的价值典范。

资源型企业成熟期成功转型范例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每个企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它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资源型企业同样面临着从开采资源到走向繁荣,再到资源逐渐枯竭、企业的衰败这样一个基本相同的过程。一般产业的转移与退出处在产业衰退期阶段,而开滦集团的成功转型突破了资源型企业发展演变的常态变化,在成熟期阶段进行积极转型,为资源性企业成熟期转型提供了典型的成功案例。

开滦集团作为典型资源型企业,虽然经过100多年的开采,资源并未枯竭,但随着煤炭资源储量的限制以及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发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发生转变。2009年开滦集团煤炭综合价格同比下降16.3%,收入降低18.5亿元,焦炭价格下滑28%,收入降低17亿元,甲醇也因产能过剩有40%企业停产,企业销售量及其利润水平均已下滑,但企业尚未亏损,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开滦集团充分利用成熟期的困难采取了复合式的产业转型模式,由资源型企业转变为以资源深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资源型企业的下游加工企业转移,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除了规模经济,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开滦集团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科技力量进行产业升级,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仅没有出现生产经营萧条,还神奇般地促进发展,结果到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五倍,超常规的完成企业转型,成为资源型企业成熟期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标本作用。

产业结构演进中实现了优化前置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而产业内部结构也将经历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产业内部结构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是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产业内部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联系,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具有内生的规律。开滦集团的成功转型正是抓住了产业内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分别从自然资源、需求结构和分配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不断缩短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提前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开滦集团主要的做法是将经济发展重点由煤炭开采转向煤炭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企业转型发展格局中五线中的第一线,促进煤炭生产向煤化工产业转变。到2010年,基本形成了京唐港中润、迁安中化、曹妃甸煤化工三大生产园区的产业布局,成为年产千万吨焦炭、2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30万吨煤焦油加工产能规模的河北省煤化工领军企业,并形成苯加氢、焦油深加工、甲醇—聚甲醛三条产业链。

2011年开滦集团逐步发展物流业,将其作为企业转型发展格局中五线中的第二线,实现了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的转变,初步形成以“煤路港航”为特色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体系;促进了从物流企业到物流园区的转变,建立了 “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大园区、四大板块,五大区域、六大基地、多种服务”的大物流产业。

同时,开滦集团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和绿色发展的机遇,发挥企业成熟期资本积累相对充裕的优势,逐渐发展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企业转型发展格局中五线中的第三、四、五线。截至目前为止,开滦在文化产业方面创作了歌曲《矿工老歌》、舞蹈《俏夕阳》、歌舞《百年追梦》,作为主要投资方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大龙脉》、纪录片《开滦奇迹》等;房地产业方面投资8.4亿元进行棚户区改造,规划总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住房13000多套;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提高煤层气利用率达60%,矿井水利用率达64%,煤矸石利用率达100%,已治理土地19063亩。

在产业循环与扩散中实现与城市的互动与共赢

资源型产业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作用机制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资源性产业通过投入产出的变化影响整个城市经济总量的连锁变化。开滦集团企业转型同样为唐山市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循环与扩散中实现与唐山市的互动与共赢。

开滦集团的企业转型先是刺激城市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城市交通设施容量产生需求,扩大其劳动力就业和产值,形成第一次乘数效应。第二次乘数效应,是降低区域或行业的门槛,扩大原有资源产业,或产生新的经济部门,同时发展城市经济的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每一次乘数效应,都使城市经济有所增长和发展,如此循环累积,城市逐渐扩大,功能逐渐完善。

从2008年到2011年,开滦集团原煤产量增长145%,营业收入增长824%,利润总额增长486%,资产总额增长138%,利税增长177%,在岗员工收入增长105%,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为唐山市税收做出重大贡献。开滦集团在岗员工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32964元,提高到2011年的61965元。

提升社会效益。随着开滦集团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张,为资源加工产业的兴起提供条件,带动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城市内就业问题;带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促进唐山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截至目前为止,已解决子女就业7970人,极大减轻城市就业负担,并通过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2011年,总投资7.2亿元进行棚户区改造,改造安置住宅113.32万平方民、18887套,大大改善了员工居住条件,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带来环境效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改善企业的环境影响;通过产业循环将废弃物、伴生矿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工业链网结合,减少原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自然生态影响;通过工艺改革和副产物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企业间、产业间以及与关联行业的物质交换,实施共享调剂,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2011年,开滦集团已有11座矿井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厂和3个矿井水能量利用项目,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创收25亿元,同比增加4.7亿元,增长23.2%。全年投入3.9亿元,完成提升机变频改造等节能减排工程85项。通过工艺改良,全年的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完成6.9千克标煤/吨,同比降低了3.09%;炼焦工序单位能耗完成146.5千克标煤/吨,同比降低1.66%。通过产业循环,煤矸石、矿井水和地面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100%、73%和100%,煤化工园区内水、煤气、蒸汽、氮气等介质百分之百综合平衡利用,实现了“三废”零排放,从而逐步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带来稳定的环境效益。

在产业重组与整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实现满足下游产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多措并举,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存。

开滦集团一方面通过横向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自然资源可开发持续性,实现煤炭产业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绩效,整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滦集团从2008年开始,加大“走出去”步伐,先后在山西、内蒙、新疆、加拿大开发占有煤炭资源量达到167亿吨,成了唐山本部、张家口、承德、内蒙、新疆、山西、加拿大等七大煤炭生产基地,增强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纵向兼并重组发展后续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差别化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收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2011年开滦集团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中,由2007年的第291位跃居到第91位,三年上升了200位;2010年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排名中,由第14位上升到第8位,两年上升了6位,被评为中国最具成长企业第7名,创造了惊人的“开滦速度”。开滦集团通过企业重组与整合实现企业内部原始资本快速积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与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加拿大的“五大区域”、“七大基地”煤炭企业的重组与整合,促进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并形成多区域煤炭产业发展格局,改变其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窘境。到“十二五”末,开滦集团煤炭产量将达到1亿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

开滦集团通过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不仅促进了其跨越发展,还促进了产业结构水平、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了规模导向型向战略引领型、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营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开滦依托自身优势实现企业转型的具体做法归纳为“依托煤炭主业,实现产业格局多元转型”、“依靠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发展竞争力”、“依托资源整合,增强企业转型推动力”、“依托集群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建设”四项,并进一步概括为“六大转型模式”,即:从以煤为主的一元战略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多元发展战略;从以产量增长为导向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从着眼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模式;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从封闭式整合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发展模式;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依托此六大转型模式,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业独大”向“一基多元”转化,从根本上转变了煤炭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已经成为主体产业,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我国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领头羊,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

1.余际从,李凤.国外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做法、经验和教训[J].中国矿业,2010(2)

2.李文彦.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2011(1)

3.张以诚.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王元.应重视产业性城市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J].人民日报,2008

5.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J].资源·产业,2011(5)

6.汤建影,周德群.基于DEA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煤炭学报,2011(4)

7.龙如银,周德群.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

8.赵纪新.浅析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规律[J].前沿,2011(5)

上一篇:盈余预测文献综述 下一篇:贵州省高校图书馆流通管理服务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