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01 04:20:13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在我国,截至2005年底,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万人,即平均每天新发约200人。在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498%,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86%,母婴传播占16%。经性传播已占至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的一半左右,已首次超过经注射吸毒感染人数。全国艾滋病疫情虽然仍呈低流行状态,但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和重点人群已经呈现高流行,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在目前仍无疫苗也无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普及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仍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控制艾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更好地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我们于2006年1月对某大学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 象

对黑龙江大学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名大学生下发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2份,回收率99.2%,其中男生580人,女生412人。

1.2 方 法

填写“新世纪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学生独立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使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掌握艾滋病知识状况

在992名被调查者中,有246名同学正确写出艾滋病中文全称及英文缩写,占24.8%,男、女同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99%的同学知道艾滋病可通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等经血途径、性接触、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患性病的人更容易得艾滋病和共用剃须刀、牙刷会感染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低,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

2.2 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同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持关爱的态度;91.5%的学生表示若自己的一个朋友感染艾滋病病毒,愿意继续做他/她的好朋友,关心和帮助他/她;90.5%的同学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学在同一教室上课;92.5%的同学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工作/学习,以上几项,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2.3 大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广播电视(78.2%)、书刊杂志(75.6%)、网络(65.7%)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来自学校的比例较低,如老师(18.6%)、专家讲座(15.6%)。

2.4 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相关知识及途径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86.7%),如何预防性病、艾滋病(85.2%),不传播艾滋病的一些日常活动(74.3%)、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及其他避孕方法(65.6%)。大学生学习艾滋病知识最想通过的途径为大学选修课(85.3%)、专家讲座与咨询(75.6%)、参观展览(65.8%)、观看专题音像片(63.2%)。

3 讨 论

3.1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还应进一步提高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要好于一些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了解,与易英等调查结果相似[1]。而让大学生了解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与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一样重要。通过对艾滋病不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可减少大学生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惧,改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态度。有调查显示[2],随着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增加,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越少歧视,表明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与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有关,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应加强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教育。

3.2 加强学校教育力度,保证和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而来自学校的正规、系统的教育比例非常低。大学生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最希望的途径为选修课,专家讲座等学校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建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机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生活技能培训为核心、参与性教学方法为原则、同伴教育为策略的健康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成为抵御艾滋病流行的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易英,陈晶琦,王粉燕,等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认知调查与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5):406-408.

2 陈晶琦,赵得才,高宇,等.北京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3,12(3):25-28.

上一篇:大学生同居的心理学探析 下一篇:浅谈妇人产后易病机制及中医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