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音乐看音乐和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05-01 04:01:15

从流行音乐看音乐和文化的关系

【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文化和音乐,从文化的社会特征来解读音乐的功能属性,流行音乐发展成一种影响巨大的大众文化,是流行音乐的流行社会属性和它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流行音乐是反映社会亚文化特征的主题。文化与音乐史相互依存,互为驱动的。

【关键词】文化 音乐文化 关系

流行音乐实际上就是大众音乐、都市音乐,它最基本的特征是时代性,时代造就于这个时代相符合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反映这个时代的发展痕迹。在我们分析音乐和文化的时候,会发现文化和它的各种不同表现门类如语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当我们把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立门类来看待时,音乐及其文化同样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之中。所以,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相互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对他们各自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

实际上,人们在提及音乐和文化这两个关联概念时,也总是把它们并提,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在音乐学文论中出现最为普遍的关联性复合概念,由于所有的音乐毫无例外地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因此我们说“音乐”是文化的音乐;由于所有包含在音乐中的文化属性都必然外化为具体的音乐形式,因此我们说“文化”是音乐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可以用来涵盖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性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某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代名称。如果我们可以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做是一种“文化”的话,并不是说这种事物或现象就是文化本身,而是指在这种事物或现象中包含了可以称之为“文化”的某种属性。同理,流行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说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并不是说流行音乐形式本身就是文化,而是指在表现为音乐形式的这种事物中包含了或隐含着文化的属性。近几年流行歌坛刮起了“中国风”,特别是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中国风作品,他的歌曲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氛围。他的音乐为什么能影响一代人?他的中国风是刻意添加的吗?笔者认为不是,只是他把内心的文化底蕴结合音乐自然的流露。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学等,是一个包容体。我们的音乐创造都是在我们早已被建构的思想、情感、艺术规则等模式下创造出来的,我们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欣赏和接受音乐的。例如,在农村生长的孩子可能自小从当地山歌、小曲、地方戏接受音乐传统;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自幼从艺术歌曲、流行音乐和歌剧、舞剧接受音乐熏陶;进入音乐学院深造过的学生则被来自西方的音体系模式所模塑。每个人欣赏音乐、表演音乐或创作音乐的过程,都是经过被他所处环境中的文化程序所格式化的过程,因此他们的音乐作品风格、音乐艺术技巧、音乐审美习惯等,也都是被特定文化程序格式化的结果。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创造出什么样的音乐,形成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模式,完全取决于该社会范围内特定的审美习惯和艺术情趣,而特定的审美习惯和艺术情趣又与该社会的历史和人文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每个民族、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模式。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文化意识的载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娱乐圈的音乐生活需要,作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大多是以社会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文化的接受群体,因此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性、消遣性。

近年来,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消费中心由港台转移到大陆,其动因是与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的,无法将都市文化放置入无视经济背景的真空之中。因此,当代都市社会中,文化与经济不再是一对相互独立的领域范畴,而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影响。在传统封闭的社会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受到经济与政治的控制,甚至是隶属于政治与经济。然而,处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都市文化与经济达成互动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既对政治和经济发挥反作用。例如,流行文化对都市大众的整合,以及文化对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日趋强大。与此同时,流行文化摇身演变成经济乃至政治的一部分,即被整合在都市商业消费之中,文化从上层建筑沦为经济基础。另外我们从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上也能看出这点,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对社会及人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指向等等,而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作为流行音乐文化属性、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的呈现,进一步证实了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本质存在。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又必然受到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它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流行音乐依存文化而发展,文化又决定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音乐要紧抓文化,文化要借助音乐这个翅膀才能更好的传播。也只有这样流行音乐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心得 下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女生厌学心理与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