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音乐课的情趣

时间:2022-05-01 09:23:57

说话音乐课的情趣

众所周知,音乐课是一门怡情的艺术学科,它不仅要讲究情感的共鸣,还要体现过程的情趣,因为充满情趣的课堂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让音乐课更有“情趣”,让孩子更喜爱音乐课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顺势的生成触趣

众所周知,“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正因为生成的动态性、开放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它总是会闪现出意料之外的魅力。作为老师,如果能抓住时机用自己的机智,让课堂顺势而行,就必然会触发出别有一番韵味的情趣,让课堂更为精彩。

记得有位老师教唱《哈里啰》,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说一说“哈里啰”的意思。结果,当第一个孩子说“哈里啰”表示一个人的名字时,其他学生都纷纷迎合。其实这个回答与“哈里啰”表示小朋友们愉快心情的真正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但当“意外”出现,老师并没有武断否定并抛出“正确答案”,而是微微一笑点点头说:“嗯,一个人的名字!好,那让我们来试一试,把咱们班的音乐小明星‘罗之鹤’唱进去,如何?”结果,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在笑声中高唱起“跟着音乐唱歌罗之鹤,啦啦啦啦啦啦罗之鹤。跟着音乐跳舞罗之鹤,啦啦啦啦啦罗之鹤”。 教室里顿时乐成一团。接下来,同学们又乐此不疲地把班级中许多姓名为三个字的同学都唱了进去,歌曲唱得熟练而又欢快,课堂气氛持高不下。最终,在应时应景的状态下,孩子们对于“哈里啰”的本意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回头细想,虽然孩子们一开始没有说对“哈里啰”的意思,但由其引发出来的实际效果却远远超越了对“哈里啰”这个词“了其趣却不解其意”的目标,这就是教学的精髓所在。情趣是可以即时生成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践行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否拥有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是否能捕捉时机并顺应时机,做到了这些,躲藏在绿叶之中的情趣之苞必然会开出灿烂鲜艳的花朵。

二、用幽默的表达激荡情趣

教学幽默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激发课堂情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表明,善用幽默的老师往往能营造既有情味又有趣意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情绪和效率都会特别的高。

著名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善用幽默的人。在2013年4月举行的浙派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黄老师的《编花篮》一课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一个环节是黄老师引领学生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南歌曲《编花篮》中南、北方姑娘的个性,以彰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黄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幽默”:首先她用娇羞的声音演唱了《茉莉花》中每一段的最后一句“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每唱完一句,她就羞涩地问“江苏的姑娘有没有摘啊?想摘但就是下不了手,这说明江南姑娘怎么样?哎哟,多羞羞答答啊……”,这样的表演其实跟她本身豪爽的性子反差很大。“而河南姑娘呢?”转瞬她的音色、体态发生三百六十度的大转折,在她豪爽性子的基础上加大尺度粗犷地高唱:“摘摘摘牡丹,三朵两朵摘一篮……嗨呀,这河南姑娘是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摘啊,我管你呢!”全场师生哄堂大笑……就这样,在黄老师的幽默表演下,不但目标落实掷地有声,而且环节本身充满情趣,不得不让人为之深深地折服。

教学问题是严肃的,但教学过程不一定非得“一本正经”。教师的“一本正经”往往会给学生高度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导致课堂气氛拘谨,教学效果打折。相反,如果老师弃掉高高在上的感觉,弃掉课堂一板一眼的问答,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课堂的“味儿”就自然而然地吊起来了,这环节的“色”也就悄无声息地“提”起来了,而这不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情趣吗?

三、用流动的空间促生情趣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歌词或旋律往往更具有情景感和氛围感,因此,它的情趣更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而创设情境很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让教学空间流动起来。记得有位老师教唱《郊游》,孩子们特别喜欢,课间休息时还在走廊里边走边唱。原来,上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让孩子体验郊游的乐趣,特意组织孩子们举着队旗,一边跟着音乐演唱一边踏步从教室出发到走廊上绕一圈再回到座位上。就这么简单的一招,却把孩子们的胃口都吊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要排队去走廊上“郊游”。 尽管教室外面的风景每天都一个样,但上课的时候走出室外的感觉似乎别有情趣,孩子们特别享受心灵挣脱束缚的感觉。

一直以来,课堂在空间上都是有框架的,包括音乐课。孩子们上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坐在座位上,最多能站起来表演一下动作,再者就是在教室里小范围地动一动。其实,哪怕就是孩子们离开座位绕着组与组之间的空间来回走几圈,都能让他们激动不已,更何况他们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性格好动,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更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地与大自然亲和。所以,我们老师要带着他们推开空间的束缚勇敢地、开心地走出去。当教唱《小雨沙沙》时,打着伞到雨中去;当教唱《大树妈妈》时,迎着风到树下去;当教唱《嘀哩嘀哩》时,闻着花香到园子里去;当教唱《校园多美好》时,披着阳光到室外去……到操场上去,到草地上去,到花丛中去,到小溪旁去……空间的流动伴随着气氛的熏染,试问情趣还会踮着脚远远地观望吗?

四、用传神的表演熏染情趣

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音乐课中教师巧妙、传神的表演对于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熏染课堂艺术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得有位老师说起她在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时,孩子们特别喜欢唱印尼儿歌《种玉米》,其中对“压弯玉米秸,探头向内瞧”这个乐句更是情有独钟。每当唱到这句时,孩子们都会齐刷刷地身体前倾,“探”出脑袋跟老师对笑一下。老师回忆说,当时上新课,孩子们对“探”字不理解。为了帮助大家,老师故弄玄虚地拍着脑袋嘴里咕哝着:“这‘探’到底啥意思呢?”慢慢走出教室,学生一脸疑惑,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干什么去了。突然,老师从虚掩着的门缝里“探”进脑袋跟大家打了声招呼:“哈喽!”大家哄堂大笑,对“探”的理解也就一下子明白了。接下来当歌曲行进时,一听到“探头向内瞧”,老师就将身体前倾,伸长脖子对同学们笑一下。这么一个虽简单却传神的表演,就像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唱不释口。

音乐看起来很静,但演起来却可以很“灵动”,所以很多音乐课都可以通过传神的表演来激活。就连学生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求敬而远之”的越剧、京剧等戏剧走进课堂时,教学照样也可以通过“演”激活起来。我们可以来个“虎口掌、圆场步”让男生体会一下戏曲中英雄的侠影,来个“云袖”、“登梯”让女生体会一下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婉转可人。在念白、亮相、眉眼“骨碌碌”转动的表演中,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

五、用诗意的语言衍生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诗意的感情和审美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诗意的语言来编织和渲染的。诗意的语言像五彩的颜料会把课堂润色成一卷充满情趣的美景图。

笔者在教唱《放牛山歌》时,学生这样问道:“为什么人们会在山间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我意味深长地娓娓道来:“因为山间、田间是多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啊!这种感觉让老师想起一句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也在山上,没有墙壁、没有屋顶、没有束缚,有的只是轻轻的风,淡淡的云,小小的野花和潺潺的流水。没有作业,没有培训班,没有父母的唠叨,有的只是你和我的呼唤,我和远山的对话,这么美妙的情景,叫我们如何不高声歌唱?”音乐响起,孩子们在老师诗意语言的渲染下,歌声辽远而又悠长。当教唱《牧场上的家》时,一开始让孩子们用鼻音“Hm”哼唱旋律,学生声音柔和甜美。我不禁用满怀深情的诗意语言赞叹:“啊,跟随着同学们的歌声,老师的心似乎张开轻轻盈盈的翅膀飞起来了,越过田野,越过山冈,越过江河,悠悠然然地落地了,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听了老师的赞美,学生的脸上绽放出温暖的微笑,接下来的歌声更加婉转动人。

诗意的语言就像一条纽带,连接音乐和情感;诗意的语言又像一把钥匙,开启情境和情绪之门。试问,情境美了,情绪来了,情趣还会不悠然荡漾吗?

六、用形象的图谱流泻情趣

图形谱是利用实物、点、线等记号表现乐谱的方法。很多形象直观、设计新颖的图形谱不但能体现旋律走向、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还能营造富有感染力和情趣性的学习情境。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抒情的美国歌曲,歌曲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以及弱起,体会牧场的美及牧民对家的浓浓深情和点点爱恋。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直强调歌曲的节拍规律或者通过范唱给孩子以提示,当然这也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这种技术性的方法跟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却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而有位老师的方法是巧妙地借助了直观形象且富有意境的图形谱,不但解决了重难点,还使技术与情感有了很好的过渡与衔接,令环节充满了情趣。首先她边唱歌曲前半部分边画了一幅正在牧场上悄悄生长的“小草图”,图中每一株小草都有三个叶瓣,第一个叶瓣特别粗表示强拍,无需多说,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接下去,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弱起拍、弱起句,唱准节奏节拍,老师又边唱歌曲边用简单的小起伏和大起伏线条画了一幅“蓝天白云图”,小起伏表示弱起拍,大起伏表示后面需要唱得连贯、完整的乐句,同样,学生对于音乐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是水到渠成的。可以说,两幅图形谱把听觉的抽象转化成了直观的视觉,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基础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感受歌曲意境的情和趣。

图形谱的功能主要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不确定性变为指向性,但我们也不能把图形谱的作用仅仅局限于此,而应该像上例中那位老师一样发挥图形谱潜在的价值,使学生不但能听懂音乐,而且能从图谱中获得情趣、意境上的共鸣。

总之,情趣的促生其实并不难,关键要有心。一个小小的创意,一个传神的动作,一句风趣的话语,往往就会像小石子落进池塘一般漾开情趣的涟漪。情趣这课堂的韵味儿需要去发现、去挖掘、去营造、去渲染、去创设。趣在,情会随之而燃;情浓,趣亦会水到渠成。

杨 波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上一篇:《新东北风》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