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时间:2022-04-30 06:06:36

科学课上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摘 要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适宜的活动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二、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三、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四、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表达方法,探讨、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五、摆脱旧科学教育观,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

关键词 实效性 层次性 探索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引起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笔者从教学中摸索到了支持探究活动的几个条件:(1)学生的兴趣;(2)活动的动机;(3)活动的材料;(4)教师的指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得知以下几点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欲望:

1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适宜的活动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生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学生选择、探索外,还应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水平,满足其内在需要和兴趣的物质环境,吸引学生自主活动、自发探究,以使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动练习。如在四年级科学课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收集了鼓、橡皮筋、尺子、音叉等工具,让学生讨论这些工具是如何产生声音的?再如在教“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在操作盒子里有塑料梳子、动物皮毛、碎纸屑、布片、毛线头、塑料片等,请学生探索怎样做才能将其中的物品吸起来?可以吸哪些物品?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改变了以往以听和看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2 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活动目标要有层次性,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特点循循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研究“物体的热传递”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如下物品:玻璃、木块、铜片、塑料泡沫、铁片橡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活动的过程,并感受这些物体热传递的速度,然后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这些物体的认识进行归类。由此了解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这些对比试验中了解到不同的材料在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传导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3 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自主性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愿望常常是靠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而诱发的,也就是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急于设法解决疑问。如在设计《给小车装上动力》活动时,就提出了“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我们能不能给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在《哪杯水温度高》中,提出了“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度将是多少?”“两杯同样多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等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

4 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表达方法,探讨、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只需要老师的活动指导,更需要的是学生的探索和观察,以及学生的表达和交流。如在科学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到室外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晶体,回来归纳后并说一说自己在这一活动中对晶体的认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潜意识,其发言概括起来不外乎“透明的”“有光泽”等,当学生回到实验室中通过仔细观察、探索,又发现了在放大镜下不(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39页)同的物质的晶体在形状、透明度、和光泽上都不相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终于获得了“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几何图形的”所以交流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概括必不可少的一环。再如在《玩磁铁》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己发现的磁铁的秘密与同伴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发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做法、利用填写表格、画图等的形式将自己探究发现的结果告知同伴是十分常重要的,它能使学生理清思路,较为清晰的理解有关科学概念。

5 摆脱旧科学教育观,适时适度的进行指导

5.1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扑捉他们的需要,在必要时选择用适当的方式介入。如在活动《杠杆的研究》中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时,学生就产生了争执,有的说:“右边翘起来”,有的说:“左边翘起来”,“两边平衡”,听到孩子们的讨论后,我及时地为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孩子们观看后知道了正确答案。教师的及时介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让他们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和体会了探索的乐趣。

5.2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

(1)直接指导:这种方法多采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动作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如在学习《螺丝刀里的秘密》这一内容时,学生在探索操作过程中就遇到了困难,面对多种材料不知选用哪种好,于是对学生说:“大家想一想轮轴的特点是怎样的?那么用什么材料组成的轮轴比较省力呢?”学生们受到启发后,很快就可以做出可以省力的轮轴,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活动顺利地完成。(2)间接指导:这种方法多采用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中运用较多,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发生争论时,教师可利用启发或与同伴共同探讨的方法使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六年级的科学上册,衣服能不能带来热量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产生了争论,当我听到他们各争一词辩论不休时,请其他同学和他们一起再进行试验和讨论,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让他们得到了正确答案。

在活动中,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越多,就越能增强好奇心和积极性,他们积极的探索就能获得更多的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对学生的活动不给与及时的指导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5.3 教师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观察了解学生,准确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能从实际出发,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2)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应避免成人的主观臆断,不能包办代替,成人与学生的思维、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想法、做法,成人应从学生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避免强迫、无效的指导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尝试和建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成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纳米男孩 18期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