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时间:2022-04-30 09:36:47

归因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问题就是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归因理论的三种典型理论的阐述入手,分析归因理论,在将其引入教育教学当中,并提出利用归因理论促进教育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归因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教学

归因理论由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验成果构成的。归因理论就是研究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这些理论集中研究人们所知觉到的原因,也就是事件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思想。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分析,指出其性质或原因,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 F·海德(Fritz Heider)的朴素心理学理论分析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人。“朴素心理学”是指在预见他人的行为后,才能让每个人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朴素心理学认为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这样能够对他人行为作出分析。

对别人的行为予以归因解释时,一般有两个原则:其一,认为别人行为的发生原因来自情境因素,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加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这叫做情境归因 (situational attribution)。情境归因又称情境归因为外向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其二,将他人行为归到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上,这叫做个人倾向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因为个人倾向属于个人的自身因素,故而又称内向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

2 协变分析模型

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对海德归因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后诸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归因过程的一种协变分析模型 (covariation model)。协变分析模型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似事件的多种例子进行归因。

按凯利的解释,在面对别人的行为表现时,只要按三个标准去考虑,即可确定宜于采取何种归因万式。凯利提出的三个标准如下:①特殊性(distinctiveness)指该行为是在特俗情况下产生还是一般情况下。如某学生在一次英文考试中没有通过及格线,那么该生是只在英文考试中不及格还是在每项考试中都不及格。②共同性(consensus)指是否引起大家同样的行为。③一致性(consistency)指某人行为在相同境遇下是否重复出现。上述事例中,该生是否每次英文考试都会不及格?

凯利所提出的归因的三种标准与归因取向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 维纳的自我归因理论[1][2][3][4]

20世纪70年代维纳(Weiner)提出修正的归因理论,是对学习动机最好的解释。

维纳的三维归因论的重点:①维纳三维归因论的三个基本假设:a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动机;b对自己行为后有一个解释;c个人行为强弱会影响他人的行为。②经由实证研究的结果,维纳发现一般人会将自己行为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Weiner,1974):a能力,评估是否胜任此工作;b努力,检讨在工作中是否努力;c工作难度,以经验判断工作难度;d运气,判断工作成败于运气是否有关;e身心状况,身体及心情印象工作;f其他,其他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③对以上六项因素,又分别归纳入以下三个维度之内:a因素来源,是内控,还是外控。b稳定性,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c能控制性,影响其成败的因素,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综合维纳成败归因理论中六因素与三维度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以上分析,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善行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优生和差生有区别。把学业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的学生,会带来自卑情绪,这样会影响未来发展。而学习好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认为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加以区别对待。教师应引导这些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改善他们消极的归因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②教师树立正确“自利性归因”观念。从教师的角度来对学生学业成败进行归因,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有:a性别,性别定型在教师对学生是否有明显影响,是否有交互作用;b学生成绩水平,同一教师对于优秀生、中等生以及差生的成败归因是否存在某种稳定的主观偏向呢?教师的其他个人因素,如:自我归因倾向,教学水平,任课科目,从教年限,学历等也都是值得考虑当又尚无深入研究的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喜欢把成功归结到自身,把失败归结到他人,这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喜欢把学生成功归因到自己,把失败归因到学生。教师们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正确评价。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③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影响学生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错误的观念。教师对学生评价以及教师的情感反应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进行归因的线索。例如,教师对失败学生的同情往往会影响学生发展,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则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性。④提供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帮助是必要的,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不但会影响学生,也会影响班级其他学生,学生可能会遭到同学的嘲笑, 这种间接的压力更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在必要时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而且不要简单地提供答案,而应共同分析、探讨,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保护其自尊心不受到伤害。⑤要加强学生归因训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教育上多是矫正法。通过对学生归因的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归因调查中测出是因为运气,当辅导员跟他谈话时,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后,该学生表现的比较悲观。辅导员听了后,激励他奋进,再经过学校和同学的帮助,该同学走出阴影。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时蓉华主编.《现代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S·T·菲克斯,S·E·泰勒著,张庆林等译.《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

[4]孙煜明著.《动机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 下一篇:科学的师爱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