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与指导研究

时间:2022-04-30 05:17:26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与指导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的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实施与指导技巧,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合作学习。针对上述问题,可从合作分组的合理性、时机的把握、技能的培养和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与指导,从而提高其有效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合作学习;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11-03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式、侧重点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的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备受重视。例如,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独立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帮助学生发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外,鉴于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也正将其认同为一种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遗憾的是,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实施与指导技巧,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合作学习。据我们的一项针对1600名农村小学生和120名农村教师的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学生和45%的教师非常了解合作学习,其余的不是一知半解(分别占21%和28%),就是完全不了解(分别占43%和27%);另外,还有多达69%的老师更喜欢“教师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1]。这些数据都说明,在农村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农村小学虽然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硬件”,但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的理念“软件”还并不十分尽如人意。此外,前期的对教师的访谈中也不难发现,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学生到底应该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什么呢?到底合作学习应怎样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呢?针对一线教师的上述疑问,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新课程理念中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在确立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并将其推广至教学一线,才能使得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符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师个性,并帮助教师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与途径。即,学生应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方法,训练合作的技巧。具体而言,可以从分组的合理性、合作时机的把握、合作技能的培养和合作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合作学习的实施与指导。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质的不同,表现出兴趣、能力、习惯、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因此,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不宜过大,一般以4人左右为宜。因为,过大的小组会造成责任分散,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在分组过程中,应以“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作为分组的根本依据。即,同一小组内成员的兴趣、能力、习惯等均存在差异,小组之间基本无差异或差异不显著。这样不仅有利于组间展开公平竞赛,也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拔高”学习和帮助学困生“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次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促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能避免产生“马太效应”,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互助学习。农村学校一般留守儿童较多,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学习成绩与效果的两级分化现象。如果合作学习再造成“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会不可避免地加剧两级分化现象。值得指出的是,小组座位形式应当根据合作的内容灵活选择。例如,可以是前后4人,也可以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或者将全班同学重新进行分组,或者同一节课内采取几种座位形式。在分组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组内的明确分工,每个同学的任务都应当是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位于其最近发展区内,并能使合作小组中的成员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责任,逐渐体会到在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二、把握时机,有效合作

培根曾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在教师运用、指导合作学习的时候,也应当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首先,合作应选在个人难以独立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得学生个人难以完成该项人物,进而去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在合作中学会“抗争”和“妥协”,在“抗争”和“妥协”中学会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合作应选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一旦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往往会在争论中产生胜负欲。此时,各方往往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人赞同,但又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善于有理有据、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辩论,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再次,合作学习应选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索处,让学生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合作时机应选在解答开放问题时。“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和方法不唯一,这样的选择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独木难成林”时体验合作的优势,也能集思广益,帮助学生开拓因个人的思维广度、深度有限的视野和思路,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适当指导,养成习惯

在我们的前期调查中发现[1],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只有19%的农村教师会参与小组讨论交流,66%的老师只是在教室内进行行间巡视,而15%的老师会看自己的教案或整理黑板上的板书等。不仅如此,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只有33%的同学认为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说明,大多数农村老师并未将自己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而是将自己视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局外者”和“质检员”,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只要检查学生的合作成果即可。鉴于此,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让学生多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让合作学习更具深度与厚度。第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合作学习中除了要自己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外,更应具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而且,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听清、听懂”,即,听清同学发言的要点与不合理的地方,听懂同学发言中表面和隐含意思。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如下事项:如果同学的发言出现口吃、错误等现象时,不要嘲笑、讽刺或挖苦,而应耐心听他人说完,并给予正面的回应如理解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在行间巡视的同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为合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例如,当学生不认真交流、偏离合作交流目标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制止并给予点拨;当小组的讨论浮于表面时,教师要启发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当小组任务提前完成时,教师要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火花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肯定。

四、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学校的教师还存在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方法、维度的单一现象。例如,只有8%的教师会在合作结束后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74%的教师只是对个别表现比较好或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评价,还有18%的教师并不对合作进行评价[1]。事实上,在合作学习评价时,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学”的情况为评价的客体,重视自评、互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自评时,要把评价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互评时要求学生之间多找优点,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提高的氛围;总评时,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放大,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评价者的角色应包括教师和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此外,在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淡化评比,关注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为基本原则。因为,合作学习的评价并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选拔,而是为了了解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相应改进计划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评价前,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善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独特点。评价时,要满足学生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赏识的心理需求,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与指导,首先需要确立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准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与外延,还应在此基础上,牢固掌握合作学习的指导技能。即,抓住学生的学习合作时机,合理科学对其进行分组,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合作习惯与技能,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科学评价。当然,“教学有法,贵无定法”,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但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的特点,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广大农村教师才能真正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践行新课程的科学理念,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从而逐步减小并消除城乡的教育及其理念的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项目《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3843001Y)

作者简介:乔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心理教育。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遗传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心得 下一篇:官方微博与门户网站新闻语体的计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