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欧洲的耶路撒冷”

时间:2022-04-30 03:03:00

萨拉热窝(SarajeVO)

入选理由:被形容为“欧洲的耶路撒冷”,三种对立的宗教并存,拥有多座现成的战争纪念碑。

候选城市:西贡(Saigon)、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圣马力诺(San Marino)、圣地亚哥(Santiago)、圣保罗(Sao Paulo)、首尔(Seoul)、上海(Shanghai)、设拉子(Shiraz)、新加坡(Singapore)、斯科普里(Skopje)、索非亚(Sofia)、斯德哥尔摩(Stockholm)、苏伊士(Suez)、悉尼(Sydney)。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是一个面积只有浙江省一半的欧洲新国家。不过,我乘坐的国际列车从该国北端驶入以后,摇摇晃晃地走了七八个小时,依然没有到达中部的首都萨拉热窝。铁路两侧尽是低矮的山谷和溪流,间或可见清真寺的尖塔露出村头,黄色的砖墙被绿色的庄稼和杂乱的树木环绕着。车上旅客稀少,仅有的几位也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流。黄昏时分,火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个严峻的考验随即降临,因为我出门旅行向来不预定旅店。

很快,乘客们便没了踪影,车站广场上只留下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他们都是拉旅客投宿之人。当我发现车站上的游客问讯处已经关门以后,只好把目光转向他们。那位男士颇有气质,且会说较为流利的英语,因此一开始我就被他吸引。而那女人只会说点德语,其外貌酷似前网球明星格拉芙,只是脸上多了一些皱纹。正当我准备跟那位男士去他的旅店时,“格拉芙”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封皮的笔记本。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格拉芙”已经打开她的笔记本,上面歪歪斜斜地写满了各种语言的文字。原来,这是一本旅客登记簿。我翻到最新的一页,上面居然有头一天登记的一位日本游客的信息。在那一瞬间,我做出了选择,跟着“格拉芙”走了。出门在外,安全总是第一位的。我们一起搭乘沿着河岸行走的唯一的有轨电车,去她在城西的家。当我听到车头铃铛的声音时,两旁的路灯也亮了,我感觉世界突然温暖了许多。

萨拉热窝位于狭窄的特雷贝维奇山谷,城中有一条叫“米利亚茨卡”的河流穿过。附近留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世纪时,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先后来此定居,而随着15世纪后期土耳其人的侵入,萨拉热窝发展成为贸易商人和穆斯林的文化堡垒。不过,来自亚德里亚海边的商人也在此建立了拉丁区。因此,至今这里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仍只有―半。

19世纪中叶,萨拉热窝曾是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中心之一,这一地位在奥匈帝国占领期仍保持不变。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波斯尼亚宣布加入南斯拉夫,直到1992年,才再次独立出来。不过,新一轮的内战又因此而爆发。

尽管如此,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却是一部少年时代反复看过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影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德国驻巴尔干半岛的部队准备撤退,被瓦尔特领导的游击队拦截的故事。

“格拉芙”住在一套二居室里,家里只有她和母亲两人,客厅里的两张沙发就成为她的出租床。我到达那天,那位日本青年还在,可是由于他不讲英语,我们无法交流。他属于成千上万孤独的日本旅行者之一。

第二天一早,日本青年就背起行囊出发了。他走后,我也起身,在窗台上观察附近的民居。由于种族之间的冲突,塞族人和穆斯林、克族人分居在两侧山坡上。在萨拉热窝,甚至连汽车站也分成两个,以免引发冲突。后来,我来到一座建于16世纪的大清真寺,发现地上跪拜着无数穿着讲究的男男女女。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这个异乡人,那种目光将我驱赶到了大厅之外。

萨拉热窝之旅不仅让我重温了少年时代的一个旧梦,也使我了解了欧洲的另一面。堪称“欧洲文明发祥地”的巴尔干半岛,如今不仅经济落后,且动荡和内乱不止,分裂出越来越多的小国家。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的本意是“山脉”,同时它又三面环海,一面靠着两条大河一多瑙河和萨瓦河。可以说,这是一片被蓝色包围的黄土地,它正等待着再次崛起。

蔡天新,浙江大学教授,诗人

上一篇:清代绘制的历史地图集 下一篇:穿越滇藏古道的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