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制培育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转型

时间:2022-04-29 11:44:14

校企双制培育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转型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通过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训模式,根据企业不同岗位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一些企业的“技工荒”和“稳工难”问题。采取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就必须对职业教育进行转型。

【关键词】校企双制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转型

主管教育的广东省领导肖志恒指出,要推进招生招工改革,促进高水平就业。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等多种的模式,使校企双方按照实际需要培养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动高技能人才。当前我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我校与多家企业深化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双制”培训模式,加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 年,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德国双元制模式所培养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德国双元制模式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二、校企双制培育模式的优势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四)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三、校企双制培育模式下职业教育的转型

(一)营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把高考看做是“鲤鱼跳龙门”,考入大学的学子被看做精英,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营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氛围,拓展学校与企业通道,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质量,通过事实来证明,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现企业和学校共赢,而且利己、利家,更利国,才能够改变家长、社会固有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保障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

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才能行使用人的权利,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内生的行为,而不是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要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要我做”变成“我必须做”。形成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如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有可操作的法律程序做保障,仅靠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只能起到指导性的效应。

(三)构建企业和学校的互动桥梁针

对企业用工的不同情况,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赋予其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企业与学校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企业用工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协调一致问题;研究技术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学生理论与岗位相一致,学以致用;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渠道,最终达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目的。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充分调动企业对职业教育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建立企业用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惩戒机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与学校联合的自觉意识。促成各企业把与职业教育联合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形成校企合作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成果化。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亮点依托,更是解决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政府推动的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政府应把促进校企合作,构建两者联合桥梁,作为发展职业教育一项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不仅有宏观指导,更应该有配套实施的制度、机构保障,才能更好更快的可持续的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张明明.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能力的协调度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0(20).

[2]袁传明. 近十年国内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 江苏教育研究,2010(28).

上一篇:现代学习迁移理论及整合应用 下一篇:三段式阅读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