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仿写 妙下笔

时间:2022-04-29 03:51:29

〔关键词〕 作文;仿写;开头;过渡;

结尾;谋篇布局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113―01

一、仿开头,让文章具有吸引力

古语云“群龙不可无首”,俗话说“一曲歌儿不能无调,一件衣服不能没有领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字,犹如群龙之首、歌儿之调、衣服之领。文章以开篇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那么,如何开头才算妙?凡是妙的开头是否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关于后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关于前者,古今许多学者的文章给了我们很精辟的答案,只需我们用心去寻找、去学习。我给学生列举了课内的和课外的许多例子,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头。比如,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普希金的故事,普希金的一卷散文集偶然落到托尔斯泰的手里,他机械地打开它,读开头一篇的第一段:“客人们乘车避暑了”。他读了起初的几行,便不由自主地接下去读。这是多么美妙,托尔斯泰赞叹道。普希金单刀直入地着手事情的本身,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仿材料安排,教学生学安排故事情节

还说那篇《童年趣事》,批阅作文时我发现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学生对事件描写叙述不可谓不详细,过程非常完整。只是读了事件的开头,你几乎不用读完就知道结局是什么,这样的作文无疑是缺乏感染力的,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我突然想到了《水浒传》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我问及这个故事时,学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因为他们就算没看过书,也听过或看过相关的影视片。可当我问及他们:《水浒传》中另一位英雄也打死过老虎,而且一下子打死了大大小小四只老虎,他是谁呢?许多学生傻眼了,他们不知道。我于是留作业给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看《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的片段,分析为什么李逵杀了四虎却不及武松杀了一虎名气大?学生在比较阅读和相互交流中很快找到了奥秘:妙处在于作者写作时的曲折生动。且不说武松上景阳冈前的铺垫、渲染以及打虎后的意外、掀起的余波,仅就打虎一节,已是够惊险、刺激、曲折的了,正因为作者的叙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所以武松打虎的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而李逵虽连杀四虎,却是手起刀落,毫不费事,但也正因为杀得太容易,没什么波澜,所以就没有武松打虎那么吸引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要求学生将《童年趣事》重新写过,而且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为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请大家要将所写的 故事情节安排的曲折多变、跌宕有致,在变化中增添无穷的趣味。第二次的作文学生各显身手,我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的批语也更多地出现了“‘趣’味无穷、令人神往”的字样。

三、仿过渡,教会学生巧妙连缀材料

进入初中,散文大量出现在课文当中,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更不用说作文了。学生既不会选材,更不会将选好的材料很好地连缀起来,作文中往往因没有过渡而使下文出现的段落显得莫名其妙。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过渡段的安排及作用,让学生明确文章的过渡恰如人体的关节,有了关节的连缀,文章才可浑然成篇。那么,怎样才称巧妙的过渡?我告诉学生,巧妙的过渡“贵隐而不贵显”,恰似左鼻子气过于右鼻子气。学生初听这样的比喻都觉得好笑,可笑过之后,我让他们进行过渡段的训练,每次写出过渡段,我都以同样的问题让他们衡量自己的过渡段好不好,认真读读上下文,看看你的过渡是不是恰似左鼻子气过于右鼻子气?几番练习,几番嬉笑之后,学生终于明白了过渡段的真谛:自然,自然到不显山不露水,和文章融为一体。

四、仿结尾,让学生体会结尾的重要

一篇文章,光有美妙的开头和丰腴的身段还不行,尚要精致的结尾。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的学生作文的结尾还停留在口号式结尾上,我教学生仿照“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学习那种在篇末结束时,笔锋陡转,急起直落,行文戛然而止,造成阅读者心理上强烈的落差效应,从而使文章掀起一股有力的波澜,并将余波向更深更远处荡开去,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我还给学生读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让他们体味文中“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种囊括篇首之意又显示出“万钧之力“的结尾……类似的例子很多,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直接收尾式、篇末点题式、首尾呼应式、诗句总结式等结尾方法,使他们的作文更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上一篇:浅谈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下一篇:怎样让学生的作文生动形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