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大提琴VS英雄交响曲”音乐会精彩上演

时间:2022-04-29 11:43:14

“如歌大提琴VS英雄交响曲”音乐会精彩上演

在一场传统古典交响音乐会中“捆绑”一部当代新作品,是如今欧美盛行的推广当代作品的方式。3月16日,中国作曲家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由汤沐海指挥、瑞士大提琴独奏家托马斯·德梅加携手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个名字——《纪念》。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作曲家得知其导师古迪拜尔(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去世的消息,勾起了他对昔日恩师的思念和对旧时光的感慨。但陈牧声说,这首作品更多的是对自己四十年人生的回顾和感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纪念的是整个时代。作品分五个乐章,呈现了不同色彩的音乐想象和生命感受——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有随音乐跌宕起伏的彷徨和对现代化中一去不复返的美好事物的追思。

陈牧声告诉记者,自建国以来,中国作曲家谱写的大提琴协奏曲不多,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可能只有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和谭盾的《地图》。而《逝去的时光》以传统古曲《梅花三弄》为主题发展而来,《地图》则融入了湖南的《苗歌》等民间音乐并以之为创作基础。陈牧声此次在音乐语言上没有刻意依附某种现有的东方音乐形式,而是完全回归个人情感创作,在使用西方交响乐的写作和配器前提下,呈现出东方气质。第一次来中国并与中国音乐家合作的德梅加说,之前他并不了解中国的音乐,而陈牧声的作品中有一些段落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中国的,这种简单的旋律是西方作曲家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的。

这场音乐会的其他曲目包括莫扎特歌剧《狄托的仁慈》的序曲、德沃夏克的《林中宁谧》与《回旋曲》,以及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与这些巨匠们“同台”,陈牧声倒是坦言自己毫无压力,“今天他们是巨匠,但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是当代作曲家。音乐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我希望自己的音乐也能够流传下去。我很享受这种借由音乐带来的跨越时间地域的与前辈们的对话。”

本土指挥家、本土乐团、本土作品,借由一位外国演奏家担当独奏,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陈牧声说,因为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由瑞士国家文化基金会委约创作的,因此在创作初期,演奏者就锁定了瑞士最重要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托马斯·德梅加。

除大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德梅加还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而他“主攻”的方向是当代音乐。长期以来,德梅加对新音乐的创作、演奏以及即兴演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创造力。此次音乐会结束后,他将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大提琴的现代演奏方法以及自己作品的大师班。

在当代学院派音乐中,对无调性和先锋性的探索似乎一直无法绕过,作曲家在这方面的执着常常成为剧院乐团委约作品时最头疼的问题——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掏钱进音乐厅的观众对过于超前的音乐却不买账。在这部作品中,陈牧声对于旋律的可听性做了很多努力,他说:“它是我创作的调性最为明晰的作品之一,充分考虑了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自身也是作曲家的德梅加对这部作品给出了评价:“旋律很优美,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歌唱性,具有一种现代浪漫感,大提琴与乐队的对话写得很巧妙,快速音型的交替对独奏家与乐队的配合将是一次考验。最难的是慢的地方,不仅对揉弦的多变幅度要求极高,而且要把作曲家的思路和情绪传神表达,很考验对度的拿捏。我花了不少心力琢磨这些优美旋律的换弓、换弦、滑音幅度等。”德梅加说自己的音乐比陈牧声的更现代一点,“我演奏现代作品超过50年,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上演奏,我喜欢这些新鲜激烈的方式。”

德梅加认为,无论是调性、无调性还是古典、现代,音乐只有好坏之分,好的音乐永远被人们喜爱,而标新立异从来不是音乐创作的目的。

上一篇:国家大剧院汇聚顶级作曲“乐咏中国”音乐会完... 下一篇:徘徊在音乐边缘的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