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4-29 09:53:42

近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武汉市中医医院台北分院湖北武汉430014)【摘要】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不但给患者个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针灸疗法等。笔者通过查阅今年来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文献,分别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两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偏头痛;综述;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30-02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偏头风”、“头痛”范畴,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和视觉紊乱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有家族患病史。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尤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不但给患者个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针灸疗法等。笔者通过查阅今年来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文献,分别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两方面进行综述。综述如下。1针刺的作用机理1.1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王兴林[1]认为,疼痛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须经过一个漫长的通路后到达大脑,其中脊髓的背角和丘脑的束旁核实传递和感受疼痛的两个关键部位。另一方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尾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群和它们的下行抑制通路兴奋的时候,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受。针刺的信号通过脊髓入脑,经过复杂的整合过程,可以兴奋这个内在的镇痛系统,一方面上行抑制束旁核,另一方面下行抑制背角,从而发挥镇痛效应。实验证明针刺能加速大鼠体内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合成,并可增强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或激活内源性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阿片肽,使脑内阿片肽的含量增高[2]。针刺可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释放来发挥镇痛作用和减少患者 疼痛的情绪反应,以提高机体对痛刺激的耐受力,这是针刺取得显著镇痛效果的重要途径。内源性阿片肽是存在于人体脑、神经末梢的吗啡样作用物质,主要包括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能在体内合成,是机体内产生镇痛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并可镇静、调节人体情绪。[3]针刺还可以影响到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中的一些重要核团,通过它们与其他主要镇痛结构的联系来减轻痛觉情绪反应,提高痛阈和痛觉耐受力[4]。1.2针刺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针灸作用具有双向性,即具有兴奋与抑制双重作用。针灸的实质就是使紊乱、失调的生理生化过程获得调整,针灸的根本作用是一种调整作用。肖劲[5]认为针刺向体内传递大量治疗信息,通过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脏腑、组织、器官和大脑,调整其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止痛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可调节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6]。 1.3针刺能够对人体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大量研究发现,人体内分泌系统对偏头痛的发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偏头痛发作时人体内5-HT含量下降,血浆中的血栓素B2下降、6-酮-前列腺素升高,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例失调。实验证明,针刺太阳、阳陵泉等穴位能显著减少5-HT的含量,从而迅速改善脑血管平滑肌舒张与收缩功能,缓解头痛[7]。通过实验发现,针刺能调节偏头痛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代谢,纠正血液循环中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平衡失调[8]。1.4针刺对颅内血流的正性调整作用:

多数学者认为,典型偏头痛(TM)和普通型偏头痛(CM)在发作间期的血流速度会增快,脉动指数会降低,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趋于敏感,处于亚临床状态;而关于发作期的表现,各家研究发现颇有差异,可呈双相变化,不同时段内有不同表现[9]。段方胜等[10]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仪观察针刺偏头痛患者四关穴,发现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针刺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01)认为针刺四关穴可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大脑血管管径的变化,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降低和循环改善。蔡玉颖等[11]的研究表明:透穴刺法能够明显改善颅内主要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谢菊英等[12]认为针刺能调整交感神经的功能,使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即使解除分支动脉痉挛,使局部组织的血流恢复正常,微循环改善。邹文等[13]对偏头痛患者发作期以及相关穴位针刺治疗是进行SPECT脑灌注显像,结果显示针刺时局部脑血流量有不同程度改善。1.5针刺对体液成分的影响:

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后,可以对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致癌P物质、β-内啡肽、一氧化氮(NO)、5-羟色胺、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因子、血清镁、G蛋白(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等有显著影响。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可能导致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含量增加。动物实验发现,偏头痛模型大鼠较正常大鼠NPY和ET水平显著升高,经治疗后,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显著降低[14] 。致癌P物质受刺激释放后会加重头痛症状。研究发现,无先兆性偏头痛(MWO)发作期间血浆P物质(SP)含量偏高,经天容穴治疗后有效者血浆SP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15]。而β-内啡肽是对疼痛通路进行调整的物质,可抑制P物质的释放,产生吗啡样止痛作用。Liguori发现,针刺1小时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明显提高[16]。邹敏等[17]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及某些体液物质水平暂时改变有关,而血浆NO水平减少为其重要因素,针刺四关穴取效的机理可能与升高血浆NO水平有一定关系;低下的NO水平恢复后,5-HT等致痛物质减少,血管痉挛得以缓解或减轻。5-羟色胺在偏头痛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偏头痛发作期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降低[18],针刺后血小板5-羟色胺、血小板和血浆5-羟色胺比值明显下降(P<0.01),血浆5-羟色胺有极明显上升[19],从而改善由于颅内小动脉的收缩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状态,达到治疗目的。Schoenen[20]报告偏头痛患者间歇期红细胞内的镁含量低。国内有人报道应用硫酸镁口服治疗偏头痛有效。陈邦国[21]针刺风池、太阳透率谷、外关、阳陵泉、太冲、足临泣、足三里,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血清镁的含量显著增加,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说明血清镁的含量多少与偏头痛有密切关系,其可能为启动因子或促发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G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膜蛋白家族。它可以在神经血管内皮细胞受体-腺苷酸环化酶(Ac)信号转导系统中刺激性G蛋白(Gsα)可激活Ac,并将腺苷酸转化为第二信使cAMP,调节脑内血管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神经肽的释放;如果抑制性G蛋白(Giα)可通过抑制Ac活性影响第二信使cAMP的生成,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动物实验[22-23]表明,偏头痛模型大鼠经针刺或穴位埋线,可降低脑干组织中Gsα蛋白表达,增强Giα蛋白表达。

2临床研究2.1毫针治疗:余靖[24]采用缪刺法治疗偏头痛,主穴取健侧风池、阳陵泉、太冲,配穴取太阳、率谷、外关、合谷,得气后留针20-30min,每星期针2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45例中治愈21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周忠亮[25]取童子、风池、中渚,童子斜刺,使针尖指向病所,风池、中渚直刺,得气后先泻后补,每次留针20min,中间行针1次。1次/d,5次为一个疗程。与口服罗同定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还是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郭清等[26]采用针刺治疗,主穴为风府、风池(双侧),配穴为前额通者加攒竹、合谷,偏头痛者加率谷、阳陵泉,后头痛者加天柱、后溪,巅顶痛者加百会、太冲。进针后主穴用捻转泻法,配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60min,本组68人,有效率为93%。王斌[27]采用项丛刺共15个穴,即哑门、风府、下脑户(在枕骨粗隆下方,约风府穴上1寸),自风府穴旁开至完骨穴沿颅骨下缘分6个等分,每隔1个等分取1个穴位,左右各6个。直刺进针1寸左右,施捻转提插,留针20-30min。另外再头部疼痛部位周围进行围刺,得气后留针24小时。每隔2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125例,痊愈43例,显效5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4%。明显优于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的对照组。

2.2头针治疗:李梅等[28]选对侧顶颞后斜线下2/5、双侧顶旁2线。额颞部痛配同侧率谷,后枕、头顶痛配同侧风池,治疗51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2.16%,疗效优于西比林组。赵丽君等[29]取病侧的额中带、顶中带、顶枕带上1、3、颅底带中1/3、颞前带。选用30号1寸半毫针,斜刺,施小幅度提插泻法,行针时令患者配合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反复行针,直至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伴恶心加刺额旁2带双侧,由上向下各刺1针,行针时让病人两手按中上腹,大吸气后摒住呼吸,行针后让病人做数次复式呼吸。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再行针2-3次。隔日针刺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最长不超过5疗程。结果50例偏头痛中,发作控制2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3刺血疗法:杨晓霞等[30]针刺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治疗组)28例,取四神聪、风池、太阳、合谷、列缺等穴位针刺,取太阳、四神聪三棱针点刺放血。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28例,两组进行比较,针刺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总有效率92.86%,单纯针刺总有效率67.86%,治疗组的疗效更优。范郁山等[31]在太阳、角孙、风门穴上予以刺血疗法,4d治疗1次,4次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颅痛定、谷维素、尼莫地平。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范氏等认为此法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严晓慧等[32]采用内迎香两侧交替放血,配穴为双侧合谷、内庭,针用泻法。有淤血征象者,加刺血海。治疗组33例中,临床治愈17例,有效11例,无效5例。严氏认为点刺内迎香放血,可疏通阳明经气,清泻阳明邪热。2.4电针治疗: 潘氏[33]取华佗夹脊穴、风池。针刺风池要求针尖向对侧眼角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感传至前额或太阳穴外即起针,夹脊穴左右各4针,同时夹脊穴用G6805电针治疗仪,上下连接,正极在下,负极在上,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20min,每日一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1个疗程。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7%。郭禹[34]交替选用太阳、率谷、神门、列缺、风池、阳陵泉,远近穴结合,,针后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用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6例中缓解13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经统计明显优于口服麦角胺的对照组。2.5穴位注射治疗:马氏[35]取风池穴,用20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1ml,当归注射液2ml×2支,地塞米松5mg×1支,20%利多卡因2ml×2支,混合共计12ml。穴位注射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结果共治疗35例,1次痊愈10例,2次痊愈15例,3次痊愈8例;治愈率达94.3%,好转2例,总有效率达100%。宋书林[36]穴位注射取风池、合谷,药物选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 ,常规操作,每日1 次,7次为1 疗程。经治偏头痛42 例中痊愈28例,显效9 例,有效4 例。耿万苍等[37] 选取双侧的风池、太阳穴,每穴注射0.5ml 维生素 B12注射液,太阳穴进针不超过 1 寸,得气后注射维生素 B12注射液0.3 ~ 5ml。并用针刺配穴双侧合谷、太冲、阳陵泉,留针30min,每日1次,交替选穴,5 次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96.6%。2.6穴位埋线治疗:温氏[38]主穴取外关、合谷。配穴:伴心烦郁怒,脉弦数者加太冲;胸闷,恶心,脉弦滑者加丰隆;面色晦暗,脉弦细者加阿是穴;少气懒言,心悸少寐,脉细者加足三里。每次取穴2个,配穴1个。每周埋线1次,治疗3次为1疗程。共治192例偏头痛,痊愈151例,有效3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9%。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在国内外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相当的疗效。针灸疗法相对其他内科疗法来说,其方法多种多样,选穴灵活、疗效确切、副作用小,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是,在多数临床疗效观察中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随机化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缺乏较远期的疗效观察。纵观文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这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上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解决。参考文献[1]王兴林.电刺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进展.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1995,5(1):28.[2]吴月兵,长灿珍,沈丽达.内源性阿片肽与电针镇痛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5,(1):81-82,89 [3]邓若熹,郭曲练.转阿片肽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5,1(4):245-249 [4]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6[5]肖劲,欧羡红.针刺手部全息穴治疗偏头痛88例J.中国针灸,2003,23(2):80[6]高淑红.针刺治疗偏头痛3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35-636[7]钟广伟,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5-羟色胺的影响J.中医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4):25-26[8]文玲波,李炜,王素娥,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25-2629[9]何小侠,陈芷若.经颅多普勒在偏头痛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1997,24(6):259-260[10]段方胜,吴钢,郑依勇,等.针刺四关穴对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5-7[11]蔡玉颖,王顺.透穴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3):177[12]谢菊英,刘伍立.针刺治疗偏头痛及其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2):77-79[13]邹文,张季声,童晓欣,等.偏头痛的SPECT脑灌注表现[J].黑龙江医学,2001,25(8):566-567[14]王素娥,李炜,邓干初,等.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浆内皮素与神经肽Y变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74-2075[15]陈恒年,李英杰,王振金,等.P物质与偏头痛及其天容穴治疗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30):136-138[16] Liguori.针刺与药物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MWA)的随机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2001,23(1):55-56[17]邹敏,刘洁,唐勇.针刺四关穴治疗偏头痛及其对NO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29-129[18]李炜,钟广伟,王素娥,等.天子饮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05,20(1):19-20[19]刘敏,褚海林.辩证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2):83-84[20]Schoenen J,Sianard-GainkiJ,lenaerts M.Blood magnesium levels in migraine[J].Cephalagia,1991,11(2):97-99[21]陈邦国.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血清镁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2):73-74[22]钟广伟,李炜,王素娥.针刺肝经腧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7):29-36[23]王素娥、李炜、钟广伟.快速埋线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17-5319[24]余靖.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17-8[25]周忠亮.少阳三针刺法治疗偏头痛42例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33[26]郭清,杨军,崔卫东.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68例[J].河南中医,2006,26(3):58[27]王斌.项丛刺合围刺治疗偏头痛[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14-15[28]李梅,葛建立,张敬文.针刺治疗偏头痛51例[J].河北中医,2004,26(6):454[29]赵丽君,刘永立.运动头针治疗偏头痛5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64[30]杨晓霞,温晓慧.针刺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偏头痛28例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8,28(5):43-44[31]范郁山.刺血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67例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35[32]严晓慧,尤艳利.内迎香放血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3例[J].陕西中医,2004,25(11):8[33]潘志成.电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5):37-38[34]郭禹.电针治疗偏头痛50例临床观察[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90[35]马毓年.风池穴注射治疗血管性偏头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58[36]宋书林.穴位注射结合刺血疗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5 [37]耿万苍,郑丹红.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58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2):871 [38]温彦考.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192例[J].中国针灸,2002,22(7):439

上一篇:钙调素在癫痫病发作游离钙的研究 下一篇: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程长短对病毒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