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2-04-29 03:04:32

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云和县有两个畲族乡,26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云和民族乡村分布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子,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对策。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途径。多年来,各级政府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下面,笔者结合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谈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的几点认识。

一、云和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云和县是全省9个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有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0.08万人的9.68%;其中畲族人口0.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4%。设两个民族乡(安溪、雾溪畲族乡)和26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近年来,由于实施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筑巢引凤”工程和引导农民从事农业异地综合开发,大批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在云和安家落户,成为云和外来媳妇,为云和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有21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56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

二、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经验做法

为了解决全县民族发展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推进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自2007年开始,云和开展以民族村“五通五有五化两提高”(即:通路、电、水、电话和有线电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致富带头人、特色主导产业、致富项目和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村寨产业特色化、村组事务透明化、民族团结制度化、畲民公德规范化和村容村貌整洁化;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有较快提高)为工作目标的“创新家业、建新家园”少数民族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于2008年成立了22个部门组成活动协调小组,统一协调全县的民族发展工作力量,全力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该活动开展四年多来,通过实施民族发展“五大工程”,实现了全县少数民族事业的五个“较大”发展。

1.通过加强协作实施“惠民工程”,实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大改善

云和民族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分布散、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是导致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客观原因。针对这一情况,全县各部门加强协助配合,集各方之力,通过实施“惠民工程”,把有限的财力集中投入到民族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上来,扭转了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四年来,累积投入畲族乡村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达到3200余万元。目前,全县26个民族村直接关系到发展条件改善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五通”建设方面已全部完成,20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沼气国债项目,14个村建起村民文体活动场所,5个村建起特色门楼。今年,两个民族乡的乡际联网公路将开通。

2.通过抓住机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偏远乡村区位条件较大改变

高山偏远少数民族村由于发展区位条件的先天不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成本大、成效低,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的问题。近年来,云和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结合 “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加强区域统筹,积极引导自然条件恶劣且严重制约发展的高山偏远民族村,有计划地通过引导村民整村搬迁向中心村和县城转移,实现转产转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367户1362名少数民族族群众通过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实现下山脱贫;其中柘园、阴岩、高畲3个民族村实现“整村搬迁、整村脱贫”,7个民族村实现由分散自然村向中心村转移聚集,从根本上转变了区位劣势,破解了发展制约。

3.通过激发内因实施“培训工程”,实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技能较大提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基础的长期落后,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存在守旧思想,缺乏现代的致富技能。近年来,全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发展新理念的普及,通过大力引导民族群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理念,灵活开展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训、科技培训、来料加工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增收致富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热情。四年来,培训少数民族劳动力2000余人,其中1300多名劳动力实现向木制玩具、高山蔬菜、茶叶种植和家禽养殖等加工服务行业、高优农业产业转产;下山转移的民族群众逐渐实现“下的来、稳得住、富得起”。

4.通过因地制宜实施“致富工程”,实现民族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较大发展

调整民族乡村地区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效益农业是加快民族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实现民族群众快速增收的有效手段。过去几年,云和采取结对扶贫、科技扶贫和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干水果、笋竹两用林、食用菌、名优茶、农家乐等致富工程项目,大力支持民族群众兴办农业合作社,实现了民族乡村特色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县民族乡村地区共发展有水干果基地6618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4016亩,中药材基地近8000亩,茶叶基地2500余亩;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12个,发展生态家禽、家畜养殖集中村4个,以体验畲族生活为主题的“畲家乐”生态旅游村2个,初步建立起“一村一主导”的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5.通过着眼长远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实现民族特色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人文财富。过去四年,完成了少数民族古迹《畲族卷》的挖掘整理和《畲族志》的编写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反映畲族传统历史与风俗文化的文物、文史资料。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固定下来,定期举办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畲族“三月三”歌会、“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等地方节庆活动;建成畲族文史文物展览馆、雾溪村畲族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着手实施雾溪坪垟岗畲族风情文化村提升工程和石塘镇高畲村畲族特色民居改造项目,实现畲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民族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营造繁荣畲族文化、发展畲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当前云和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面临问题

1.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任务较重

虽然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年均21%的增长,但横向比较仍旧偏低。2011年,全县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为6166元,比全县居民人均纯收入7570元低了1404元,拓宽民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快速增收的任务依旧很重。

2.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较难

全县民族乡村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初步建立起了“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但由于基础薄弱,存在主导优势不强,规模发展效益不明显,应变市场风险弱,对民族群众增收辐射能力低等问题。除石塘镇联合村的茶叶产业外,其他民族村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效应。

3.民族村自主发展能力较低

全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村都是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对政府发展扶持的依赖程度高、自主发展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基础政权组织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及时解决民族群众“急、难、快”问题,也制约了民族村对自身优势资源的灵活开发利用。

四、云和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的现状,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聚全县之力,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的帮扶力度

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帮助民族乡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建设一批对民族乡村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

3.要不断寻求民族乡村发展新路子

根据民族乡村的实际,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把民族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民族乡村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突破目前“一村一主导”的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规模发展和区域发展。

4.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活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孙加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版.

[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3]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版.

[4]《任淑女同志在云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2011年1月7日.

[5]虞大才:《“小县大城”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和县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上一篇: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物理法防治蔬菜病虫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