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与1991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时间:2022-04-28 07:13:09

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与1991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1991级学生体质状况,为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校2008级与1991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比较分析。结果 19 a间男女生身高平均降低1.24 cm,0.67 cm;体重男生降低0.75 kg,女生增加1.33 kg;肺活量男生升高155.14 mL,女生降低34.63 mL;50 m跑男女生平均增加0.13 s,0.37 s;男生1 000 m跑、女生800 m用时平均减少4.78 s和0.31 s。结论 速度素质男、女生都出现较大的“滑坡”现象,应教育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 体质;运动活动;生长和发育;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96-02

医学院校学制长、课程多、课时长,尤其当前学生所承受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较大。为了解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本研究对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1991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比较, 为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1991年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统计数据和2008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统计数据。其中2008级883人,男生1 309人,女生574人;1991级学生共有729人,男生275人,女生454人。

1.2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分别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男生1 000 m跑/女生800 m跑。测定方法均严格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的测试要求进行。对1991,2008级入校男、女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比较; 原始数据由Excel 2007建立并管理数据库,统计分析由SPSS 12.0软件包完成,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质指标用2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准定为P

2 结果

2.1 男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2008级与1991级男生相比,身高、肺活量和1 000 m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活量升高145.14 mL,1 000 m跑用时减少4.76 s,50 m跑用时增加0.13 s,见表1。

2.2 女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2008级与1991级女生相比,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重和50 m跑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与1991级学生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尚有差距。人体身高的发育水平是基于多种基因调控和环境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是人体生长发育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1]。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有关人体身高发育的地域性差异研究就已有所报告[2-3]。有研究指出,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该研究的采样数据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型省会城市,并且主要把汉族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3]。随着医学院校的招生逐渐扩展到

全国、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范围,受到研究人群的地域或种族范围的限制,排除影响身高差异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已不容忽视。生活环境因素有营养、疾病、情绪、学习方式和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这些都可以影响身高的发育[4];研究工作还应综合分析多种地理环境因素对群体身高差异的影响。对人体身高的发育水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生理过程,反映人体的体质发育状况,并且对人类学、遗传医学、运动学、个体识别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女生体重呈增长趋势,说明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因素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原因[6]。

男生肺活量增长,女生肺活量则降低。可能与营养状况、经济条件及青春发育等有关性别差异较明显,与肺功能发育特点有关[7]。

在身体素质方面,男、女生50 m跑成绩呈下降趋势,说明速度爆发力是学生较弱的项目,爆发力存在差异主要与学生平时缺少体育活动有关。

男生1 000 m跑和女生800 m跑的成绩有所提高,这与体育课增加了12 min跑和体育成绩评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挂钩(15%)有关。

本研究提示,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制定大学体育教育发展改革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普及体质健康教育,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改善营养状况,加强学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教育;体育课程应增加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动起来、跑起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h,使学生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 参考文献

[1] 郗永义,霍塞虎,梁小锋,等.健康成人身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5 ,28 (3):177-179.

[2] 林琬生,胡承康.中国青年生长发育环境差异研究.人类学学报,1990, 9(2):152-159.

[3] 唐锡麟,王志强,王冬妹.中国汉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人类学学报,1994,13 (2):143-148.

[4] 金捷.学生身高差异环境因素的教学对策研究.体育教学,2005(5):26.

[5] 霍塞虎,郑秀芬.影响人体身高发育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23 (4):415-418.

[6] 符文华,李恂,白衫,等.沈阳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2007,34(11):2085-2093.

[7] 叶广俊,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

(收稿日期:2010-05-21)

上一篇:大学生儿童时期成长经历对恋爱的影响 下一篇:高原环境变化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