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屡拒尊号

时间:2022-04-28 03:02:36

清代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被称为“圣训”。新皇帝登基后,会命史官编纂前任皇帝的圣训,于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清朝康熙皇帝曾在圣训中说道:“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这绝非康熙帝的自诩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

康熙初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对朝廷阳奉阴违,形同割据。康熙帝下定决心撤藩,引发了三位藩王的反叛,史称“三藩之乱”。战乱波及十余个省份,对清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过八年的战争,康熙帝终于取得胜利。“三藩之乱”被平定后,从亲王、内阁大学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员,凡是身份和地位具备向皇帝进言资格的,无不争先恐后,纷纷上奏,提出要给康熙帝上尊号。康熙帝说:“天下平定,并非朕一人功德所致,这是上下一心的结果。且这次战争疲于征调,使百姓困苦。若以此为功德而妄上尊号,实为可耻,断不可行。”因而拒绝了上尊号的提议。

两年后,康熙帝。群臣称其“神功圣德,超越千古”,又纷纷请上尊号。康熙帝同上次一样予以坚决拒绝。他说:“治理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安民而已,何用张扬粉饰?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图长治久安,不愿烦扰多事。”

此后,在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及他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和登基五十、六十周年时,群臣又屡屡请上尊号,但都被康熙帝一一拒绝了。

对于一个乾纲独断的古代君主而言,权力和地位都已臻于巅峰,无以复加,所以“上尊号”便成了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而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反映了他宽阔的政治胸怀,和“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的做事风格。正是这种政治胸怀与政治风格,使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康乾盛世”开创者的角色。(高希)

原文链接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选自《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戊子,湖广道御史何嘉祜疏言:“天下荡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请加上两宫徽号以广圣孝,上皇上尊号以彰功德。”上谕大学士等曰:“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前已有旨。但奏称天下荡平皆朕一人功德所致,则彷徨靡宁耳。前议撤三藩时,令议政王大臣等会议,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朕决意撤回。乃吴三桂背叛,各处驿骚①,兵民困苦。今蒙天地鸿庥②,祖宗福庇,数年之内,幸得歼灭贼寇。若再延数年,兵损民困,则朕决意迁撤之举,何以自解耶。此奏无益。”(选自《康熙实录》)

注释:

①驿骚:扰动,骚乱。

②鸿庥:敬称尊长的庇荫关怀。

上一篇:校园枪击案背后的数学分析 下一篇:自贸试验区:上海企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