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的好时代

时间:2022-04-28 03:02:00

童星的好时代

出生于1992年的张一山,因为扮演《家有儿女》中古灵精怪的刘星而名声大噪。在2007年的“MTV超级盛典”中获得“最具风格儿童演员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我不是儿童,我已经很成熟了。”

最近,张一山又在美籍华裔导演林浩然的第一部华语作品《扣篮对决》中担任主演,这个人们印象中聪明淘气的小孩子,个子长高,声腺也变粗了,仿佛忽然之间就进入了青春期,向世人宣告:他长大了。

当很多人还在津津乐道“80后”演员的时候,“90后”的童星已经开始准备向明星转型。

童星可持续发展机制

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童星,经过若干年之后。他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依然活跃在荧幕上,更多的童星只闪耀了一下子,然后沉寂了一辈子。有人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如今日臻完善的童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家有儿女》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部儿童剧,红遍全国,也捧红了张一山、杨紫和尤浩然三位童星。

在《家有儿女》的导演林丛看来,过去的童星只有一部或者几部戏,然后就销声匿迹了,原因之一是缺乏系统的培养和包装。现在国内有很多经纪公司或者包装公司,希望把童星将来的演艺事业作为一个项目来经营,“现在的童星比原来的条件要好得多”。

完整的包装和培养机制下,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童星本人。除了张一山,长大了的杨紫和尤浩然也都片约不断。

相比之下,国外对于童星的培养比中国要领先一步。每年好莱坞的几家大制片公司都会从自己的电视节目中“收集”少年明星,稍加包装后便送上银幕,帮助他们成为明日,的影帝和影后。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好莱坞的传统,正如迪斯尼频道的娱乐总裁瑞奇・罗斯所说:“儿童电视剧是培养电影明星的绝佳途径。他们不仅是今天的明星,更是明天的明星。”

除了美国,其他一些国家在培养童星方面也从很早就开始下了大力气。德国著名的汉堡童星梦工场――塔斯克儿童戏剧学校,拥有年龄从4岁到19岁不等的几百位怀揣明星梦的孩子,学校的课程包括声音及说话训练、体态控制、感受力练习及台风训练等。除了向孩子们介绍演艺界的规则和运作手法,学校还负责向经纪公司和制片人、导演推荐学员,给有潜力的学员录制唱片、进行形象包装等。尽管学费昂贵。依然有许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去学习。

虽然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童星培养比起国外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在韩国,因《大长今》中的“小长今”走红的小演员赵贞恩。接演为她量身打造的《烽火孤儿》时,片酬高达一集8万元人民币。林丛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国内哪个包装童星的公司专门为某个童星来打造一部戏,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为哪个明星量身定做一部戏,也是凤毛麟角。孩子就更不会了。”

长大有风险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在人们眼中,“童星”是一个耀目的光环,它意味着鲜花、掌声和赞美,还有从此之后坦荡的星途。

比起天赋的表演才能,可爱的面容更是童星的重要招牌。大众记住了一张张漂亮稚嫩的脸庞,童星因此拥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然而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面貌举止都会变化,观众却无法将自己记忆里童星的形象抹去。因此,当秀兰・邓波儿的身材曲线变得玲珑,举手投足变得优雅,当卷发浓妆、成熟大方的金铭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许多人都无法接受。

林丛认为,童星的发展现在比以前要好得多,但是到底有多大发展,除了跟个人的能力有关,还跟观众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观众愿意看一个孩子,但是他拒绝孩子长大,这是观众的心理,古今中外都这样,原来的小童星也都是一样,不见得是他们个人不努力,或者才华不够,只是观众希望他们停留在自己喜爱的年龄段,不希望他们长大,这是童星往明星发展最大的一个障碍。”

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童星”的方超说过:“在我不懂得演戏、不懂得名利为何物时,就拥有了童星的头衔。我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拍戏上。等我真的长大了,找我的导演却越来越少了!目前我面临的情况是,过去留给别人的印象太深,现在可供我挑选的角色也就太少――别人已经替我定了位。好像我只能演活泼的少年角色。”

扮演一些特殊角色的童星,转型则更为困难。饰演了小男巫哈里・波特的丹尼尔・拉德克里夫长大了,他开始尝试挑战全新的自己。在伦敦舞台剧《马属》中,他围绕光秃秃的舞台大跳华尔兹:在HBO播放的电视剧《配角人生》中。则是以粗俗下流的形象露面。但是观众看到的,始终是哈里・波特在演其他人,这个大男孩的努力非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观众觉得不伦不类。

为了摆脱哈里・波特的阴影,丹尼尔甚至说过,他非常愿意出演让哈利・波特死的场景,“我希望我在电影里死掉,我想那是凯瑟琳-罗琳能停下来的唯一办法。”

因为形象已经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童星长大后开始转型演绎成人的时候,观众接受起来,会比成人之后出名的明星更加困难,比起其他明星,他们的演艺道路会更加曲折。

对此,林丛的看法是:“即使是成人演员,他在某一部戏里演一个正派或者反派成名了,别的戏找他的时候,也很可能就顺理成章地让他演正派或者反派,这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明星自己决定的,童星也一样。”

大众认知也会带来商业化,明星不可或缺,出镜率有保证,名气才会越来越大。可是对于童星来说。过度的商业化并不一定是好事。

林丛认为。出名以后就有很多时间精力要花在公众形象上,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能自己去协调,协调得好就往前走,协调不好中间就会出差错。包括在他的人生成长过程当中和人格确立当中,可能都会存在一些比较大的危机,家长和经纪公司对童星的心理成长都要有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六国同饮一江水 下一篇:伊莎贝拉要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