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里的满族习俗

时间:2022-04-27 09:37:45

翻开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马无不伴随其左右,随着马背民族的强盛,马亦成为神勇力量的象征,成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特色。满族作为马背民族继元代的蒙族之后又一个崛起者,没有像“蒙古旋风”那样,挥舞着弯刀在历史的舞台上来去匆匆,而是把民族团结作为清王朝解决内忧外患的“万里长城”,到康熙年间,大清帝国已发展成为兴盛强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到乾隆时期,各民族之间水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实力大增,被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承德避暑山庄便是“康乾盛世”时期累世营造的一座塞外行宫,历时89年的精心设计和施建,锻成“康乾七十二景”,兼容并蓄国内园林景点精华,又有独到的自然山水园林特色。它兼有避暑和听政的双重功能,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可资盛世帝王避暑游娱的皇家园林,更是清王朝推行边疆民族政策的重要策源地。

为了怀柔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乾隆不仅在承德修建大量的佛教寺庙以示对这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尊崇,而且每逢乾隆的万寿节(农历八月十三),北方少数民族王公大臣都要齐聚山庄万树园举行大规模的庆祝赏赉活动。万树园“嘉木罗织,桑草坪敷,不樊不垣”,独具辽阔草原风光。园内的大小蒙古包不仅是乾隆帝接见各民族首领的重要场所,而且成为了边疆各少数民族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大舞台。赐宴、观灯、赛马、摔跤、骑射等大型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活动接连进行,这些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特色和一些生活习俗。

据《承德府志》记载,乾隆时期在万树园举行的赐宴、观灯、观火戏、马术表演达数十次,这些节目在当时虽然都令王公贵族们心花怒放,目不暇接,但最能体现满族民族文化也最能引起共鸣的节目是各种马术表演。”因为马不仅是游牧民族交通、生活、打猎甚或战争工具,更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朋友,精彩的马术表演是集练兵、娱乐于一体的马背民族共有的活动。有了人和马完美的结合才有了高超的马术和智慧的民族。

在万树园、试马埭举行的马术表演有诈马、教跳、马技等多种形式。所有参加马术表演的马都没有鞍佩,完全展示了人与马融为和谐一体的精彩绝技。乾隆御用意大利画家朗世宁用画笔描绘万树园盛况时,曾画过一幅《马术图》,描绘的就是乾隆率领文武官员在避暑山庄万树园观看马技的情景。画面上几位骑士展转腾挪,英姿飒爽,令人赞叹。满族大臣和蒙古王公们边欣赏边评论,增加了彼此之间亲和力,“恩益深而情更联”。乾隆每年都举行这项活动,是为了告诫天下在兵戈止息的和平盛世,勿忘习武骑射,自强自立,捍卫民族尊严。

诈马即赛马,比赛时选战马数十匹,“结束鬃尾,去羁鞯,驰用幼童,皆取其轻捷致远。”赛程一般二十里左右,取先到者三十六骑给予奖赏,场面宏大。随着号令乍起,刹那间众马奔腾,尘浪滚滚。骑手们各个争先胜勇,马背民族的气势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跳就是套马,选三岁以上未加鞍勒的烈性马数十匹散逸试马埭内,各族选手跨下骏马,手执套竿,冲入马群,与烈马周旋搏斗。有的一次套中,须臾即归,神勇至极。清代史学家赵翼曾侍从乾隆观看过这样的马术,为此赋诗《套驹》

竿头有绳作圈套,可以络马使就牵。

别乘一马入其队,儿驹见之欲惊溃。

一竿早系驹首来,舍所乘马跨其背。

可怜此驹那肯挚,愕跳而起如人立。

如人直立人转横,人骣而骑势必急。

两足夹无殳上钩,一身簸若箕前立。

握鬃伏鬣何晏然,衔勒早向驹口穿。

才穿便觉气降伏,弭贴随人为转旋。

赵翼还在《檐曝杂记》中为这种马术诠释道:“以供睿赏者也。岁岁如此,不恃上下情相浃,且驯而习之于驱策之中,意至深远也。”

据《圆明园遗闻》记述:“‘试马’ 是马技的一种,又称‘跑御马’,其规则不是以马的速度定输赢,而是以“跃换”定高下,即每人乘一骑,牵一骑,二马驰至中道,一鞭击所牵之马,马惊驰,复乘而追之,追将及马尾,纵身一跃,自己坐于牵马上,奔驰如故,如此者受上赏。若二马相并时而横跃者,为中赏。不及或坠下,得下赏。”宣扬的是清代满族重骑术的传统,强调的是人马合一,骁勇机智的精神。清代画家何元俊创作的《换马》图,生动记录了清代满族的马术盛况。

避暑山庄内万树园、试马埭的马术活动形式多样,人和马形影相随,心气相通,曾令清代满族大臣和蒙古王公大臣们如过狂欢节一样兴奋开心,马术表演不仅增强了统治者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对乾隆帝更加尊崇仰慕和感恩。马术表演这一满族重要习俗,发生在避暑山庄里可谓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

上一篇:论文化创意旅游 下一篇:浅谈厂区景观设计中景观主题的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