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兩組同義詞的詞義演變及其關係的變化

时间:2022-04-27 08:43:26

摘要:漢語詞彙中的同義現象極為常見,同義詞在古、現代漢語中的地位皆不容忽視。今就兩組同義詞:“趨”與“走”,“超”與“越”,對其進行意義的分析,看其由古至今地演變,並從中得知同義詞間關係的變化。

关键词:同義詞;演變;走;趨;超;越

一、“走”與“趨”

依今義看,“走”與“趨”已不再是關係密切的同義詞,而各自有了今常用而穩固的意義。但依古義看,二者卻是極相近的同義詞,然二者也並不完全等義,同樣存在細微差別。

《說文·走部》:“走,趨也。”“趨,走也。”許慎採用互訓的手法,統言此二者,兩者都可以作一般的“走”,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析言之,則有速度上的差別。一般看來,“走”快於“趨”,見《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急趨曰走。”另外,“趨”還有“趨向、奔赴”之義,如:漢·賈誼《論積貯書》:“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此“趨”義為趨向、奔赴,作此義講時,與無目的、方向的“走”不相同。

漢字的本義往往與最初產生的字形密切相關,《說文》全書以形釋義,通過字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字的本義。“走”從夭,“奔”亦從夭,且二者古義相同,故“走”本義當爲“趨”,即跑,人在奔跑時,必會屈身前行,故“夭”訓“屈也”。以下示例即用“走”的本義:跑。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荀子·堯問》;

因為逃跑是需要快跑的,故“走”可引申為逃跑,《漢語大字典》將詞義與“走”之本義分列為兩個一項,而王力卻將其歸與“跑”下。例:

“踰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左傳·僖公》;

作此義講時,“逃”與“走”同義,故有同義語素連用的現象,如“逃走”、“走逃”,例:

逃走:“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孔子家語·六本》;

走逃:“勝保,見敵軍來勢兇猛,料知亦難走逃。”《洪秀全演義·第二回》

后“走逃”一詞逐漸消失,今只能於古籍中見,而“逃走”一直沿用至今,且成為現代漢語常用詞之一。

因為跑會有位置的移動,空間的變換,故后又引申為“流行、傳佈”,例:“作俑者誰與?至今走末俗。”(《河豚嘆》)另引申為物體的移動,此義反映空間上的位移,即“走”的中心義素“移動”並未改變,例:“初聞似搖扇,漸覺平沙走。”《新灘組風》(宋·蘇軾)再有“走失、喪失”義,由此引申為走漏、泄漏,為今天“走”的一常用義項,如“走氣、走風、說走了嘴”等。

今天的“走”即為古時的“行”,而古時的“走”即為今天的“跑”。據考證而知,“走”大致是在唐宋之際具有“行”義(蔣冀騁,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后與“行”同義語素連用,構成“行走”一詞,例:“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牆壁。”(宋·蘇軾《小篆般若心經贊》)古義“跑”僅存於個別的詞語中,如“競走、走馬觀花”是古義“跑”的沿用。

“趨”與“走”同義,區別在於速度較後者稍慢,而演變至今,“趨”主要是“快走;趨向”之義,與作“行走”義講的“走”差別較大,故一般不再作為同義詞使用。

二、“超”與“越”

超”與“越”表經過義時,是同義詞,但並不等義,也有細微差別。二者除此義之外,皆另有他義。

《說文·走部》:“超,跳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超,自訓跳躍耳。”知“超”的本義當爲跳躍,躍上,見例:

“帝上車,德超上車,持帝。”《北史·魏紀五》

既可為“跳躍”,同樣也可指“跳過”,《釋名·釋姿容》:“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廣雅》:“超,渡也。”皆指跳越,王力先生將此二義並為一條,如:“猶挈泰山以超江河。”《墨子·兼愛下》

跳躍、跳越皆有跳而越過某物之意,后又引申可指超過某人,故“超”有一引申義為“超出、勝過”,《玉篇·走部》:“超,出前也。”一般是以一定的人或物為基準、目標,具有目的性,在今天看來也是“超”的一個常用義項。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韓非子·五蠹》

“超”還可指遙遠,可由速度快之義得此義。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楚辭》)此處“超遠”同義語素連用。

以上詞義皆是“超”的具體所指,當“超”進入抽象領域時,便得“超脫,超凡”,一般指人高超脫俗,是一種難得的品格,常用詞為“超然、超脫”等,與前幾義多有不同。如:“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

演變至今,此義亦常用,表達一種不與世俗同流的品格,常用詞為“高超、超然脫俗”等。

《說文·走部》:“越,度也。”本指經過,超越一定距離,與《說文·足部》“踰”同。今天也常用此義,如“越獄;翻山越嶺”等。作此義講時,與“超”同義,可以互換,如:“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宣公》)

由“經過”之義,可引申指時間距離的經過,如:“惟二月既望,越六日。”(《書·召誥》)

同“超”,“越”亦可指逾越,超出某種規定或範圍,不依次序,引申至此,“越”、“踰”常可互換,如:“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易·繫詞下》)

超出既定範圍,會顯分散、淩亂,或指“散發、離散”,如:“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左傳·昭公》)再有與此相關之義,即“宣揚,傳播”,如:“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國語·晉語》)

“越”還可指墜失、墜落,這或許是由前“逾越”等義引申而來,此義不常用,今也少見,如:“射其左,越於車下。”(《左傳·成公》)

另一義“搶劫”,此義或為後起之義,古時極少見,清朝開始多出現,如“禹州盜倚竹園為巢,殺人越貨。”(《清史稿·沈荃傳》)此義至今也常用,一般用於書面語中,且為固定搭配“殺人越貨”,其他詞句中很少用到,此義較為特殊,也是很難從引申角度去判斷是由何而來。

以上的幾種意義皆為“越”動詞詞性的體現,“越”還可作乐器、地名讲,还可作副词用。

“超”與“越”古有同義的情況,也可互換使用,演變至今,一些古義消失,僅存於古籍中,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只是個別常用義。某些至今沿用的義項,也只適用於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句式,如“殺人越貨”。《現代漢語詞典》中,義為“跨過、超過、宣揚、搶奪”等具動詞詞性的“越”,義為古今地名的“越”及作為程度副詞的“越”分列為三條,可將其理解為同音字,音同、形同而義不相關。從古至今,“超”同“越”的意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今天常將其作為同義詞,並有“超越”一詞為同義語素連用,進入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以此來表達“跨過、勝出、勝過”之義,而很少單用。

三、結語

同義詞即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完全等義的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因為其所表達的概念、感彩、附加意義等都完全相同。而意義相近的同義詞卻有著不同程度地差別,不能隨意互換,需要對其進行深入辨析。通過這兩組同義詞分析,可以看出漢語詞彙意義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不僅能認識到詞的複雜演變,還能深刻理解該詞的本義及後起義,更好地運用詞語,豐富詞彙。(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參考文獻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漢語大字典》(八卷本).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

[4]胡裕樹.現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重排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2008(06).

上一篇:汉语国际教育中“一向”与“一直”的比较 下一篇:從《說文.犬部》看人們對“狗”態度轉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