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后惟其所愿”

时间:2022-04-27 08:35:58

韩愈《祭十二郎文》有一段涉及十二郎子女安排和十二郎葬事的文字: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对“然后惟其所愿”的理解,人教社出版的中学教材注释和译文完全不一致。教材注释:“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思或去或留。”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文:“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惟其所愿”之“愿”,一曰奴婢去留之意愿,一曰作者改葬之意愿,说法矛盾。笔者查阅流行注本,亦见两说。童第德《韩愈文选》注释:“说等十二郎下葬后,其余奴婢,或去或留,听其自便。”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文:“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教材注、译不一正是专家看法分歧的一种反映。

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十二郎韩老成之子韩湘及乳母的安排:投奔长安,或待三年“终丧”, 或立即启程。一是对十二郎葬事的安排:终将改葬于“先人之兆”。这两层意思,在与十二郎的对白中道出,其实正是韩愈让仆人建中带往宣城老成家中的慰藉之词。对此段语境细作推敲,笔者看法与上列两种解释不同。此段末句应理解为:等到我有力量之时,一定要把你的骨殖从宣州迁回,改葬河阳祖茔,改葬之后,才算了却你的心愿。

解释“然后惟其所愿”,须确诂两个虚词“然”和“其”,一个实词“愿”。

“然”应指“改葬”。其一,“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然”指代本句中的“改葬”一词,不太可能指代前句中的“守丧”,更不可能指代本段根本未涉及的“下葬”。“守丧”需要三年,“改葬”之日则遥遥无期,无论是“守丧”还是“改葬”,在这样的条件下,谈论奴婢们的“去留”问题事实上皆毫无意义。其二,祭文全篇是“吾”与“汝”即十二郎的对话,奴婢问题,仅是顺便提及,在“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如不能守以终丧”而立即前来长安的情况下,部分奴婢自然须随行,“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韩愈的安排很明确:子女不能守丧,方由“其余奴婢”代行其事,不存在一个任奴婢“去留”的问题。其三,十二郎之死并未造成韩氏家族家庭经济状况的突然变化,具有人生依附关系的奴婢没有改变生活环境的理由。而作为十二郎叔父的韩愈,也不可能突兀说出“或去或留,听其自便”这种无端遣散奴婢的话语。因此,“然后惟其所愿”一句和奴婢们的“去留”应当没有关系。

“其”应理解为第二人称代词。“其”作为领属性定语,通常用作第三人称,有时用作第二人称,偶尔也可用作第一人称。在这篇生者与死者直接对话的祭文中,“其”出现34次,多次用作第三人称,没有一例用作第一人称。而“其”用作第二人称则有三例:“其竟以此而殒其生”,“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其生”“其棺”“其穴”之“其”皆为第二人称代词。考虑这篇祭文生者对白死者这一特点,“其”训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较为稳妥。释“惟其所愿”之“其”为“奴婢”讲不通,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至少在文本中还缺少相应的例证。

“愿”应指十二郎之愿。十二郎临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葬于“先人之兆”。封建时代,对每一个家庭成员而言,“先人之兆”具有神圣的意义,依恋祖宗坟墓,实乃人伦大端,死后不准葬入祖坟,则是对有罪子孙的严厉惩罚。一个人即使背井离乡,终老客地,也求有朝一日叶落归根,葬入祖茔。如客死他乡,死者家属要千方百计运灵柩返故乡。如死葬他乡,待条件成熟时,死者家属则常有迁葬之举。韩愈在对话中表示:自己当竭尽所能,助十二郎实现魂归故土之愿。

从“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时在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已确凿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十二郎卒葬客地宣城(今安徽宣州市),未能归返故乡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这一事实对韩愈造成极大的情感冲击。韩氏一族,“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愈就食京师,为未能主持十二郎丧事让十二郎魂兮归来而痛悔万分。从《祭十二郎文》断断续续絮絮叨叨的哭诉语中,不难看出韩愈在这个问题上的内疚心情。这一点,可以加深对“然后惟其所愿”语意整体上的理解。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大历十四年(779),韩愈之兄、十二郎继父韶州刺史韩会卒于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任所。《祭郑夫人文》:“水浮陆走,丹翩然。至诚感神,反葬中原。”《复志赋》:“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韩愈之嫂郑夫人带着十二郎和年方十二的韩愈,长途跋涉,扶榇北归,终将韩会安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建中三年(782)河南兵乱,洛阳一带兵燹四起干戈遍地,韩氏一族居住河阳家无宁日。于是,郑夫人被迫携韩氏家族避乱江南宣城。十五岁的韩愈随嫂前往,后于诗文中多所提及。《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郑夫人文》:“遭时艰难,百口携行,避地江。”韩氏有别墅及庄园在宣城,至贞元十九年(803)十二郎卒,韩氏“百口”一直避居于此。

“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贞元十年(794),韩愈从京师长安回河阳省墓。时十二郎护郑夫人灵车自宣城来河阳归葬。《祭郑夫人文》:“奔走乞假,东西北南,孰云此来,乃睹灵车。”韩愈早孤,兄又早卒,“在死而生,实维嫂恩”,韩愈不忘乃兄“尔幼养于嫂,丧服必以期”之遗训,在河阳为郑夫人服丧五月。

以传统文化审视,十二郎葬于宣城,无疑是人生的遗憾。十二郎祖父韩仲卿葬于河阳,父母韩会、郑夫人亦葬于河阳,十二郎生前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回归父母身边免作孤魂野鬼。韩愈念及十二郎身后之事,不禁悲从中来。其时,“汝之子始十岁”,十岁的韩湘当然无法完成扶榇归乡之任。“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示爽》),而作为叔父的韩愈,身在长安,也难以分身前往料理十二郎后事。“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对此,韩愈悲恸不已深深自责。所以,韩愈哭诉中许诺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决意尽力完成十二郎魂归故土之愿。

据张清华《韩学研究・韩愈年谱汇证》,韩氏祖坟在今河南孟州西北赵和乡苏庄(唐代称尹村)。此有该地发现的韩愈之子韩昶墓志为证。韩愈父仲卿,叔云卿、兄韩会与嫂郑氏均葬于此。后来,韩愈及其子韩昶亦葬于此。韩愈父子居官显赫当“力能改葬”,十二郎回归故土之愿,后来大概会由韩愈或韩湘实现,尽管笔者未从韩集中查到明确记载――当然,这个问题已无关题旨。

(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上一篇:“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学习建议 下一篇:小学教科书习作教材的比较\分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