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书,作文怎么还不得高分?”

时间:2022-06-16 04:59:55

“我看了很多书,作文怎么还不得高分?”

一天,评讲完作文后,我在教室巡视。一位得分不高的男学生向我诉苦道:“老师,您说‘多看书,作文才能写好’。我‘恶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国演义》也看了三四遍了,还有很多书,作文成绩怎么不见提高呢?”

我翻开他的作文,对他说:“你看,不论写任何作文,你都是把刚看过的书中的内容‘复述’一遍,虽然开头和结尾都能看出你在有意向作文题目靠拢,文中也有多处点题之笔,但是读完你的文章后,总是有点‘万能胶’的感觉,因为很多段落都是你在复述原文,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学生委屈地说:“看了很多书也写不好,不看书也学不好,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句话顿时问愣了我:是啊,该怎么办呢?

对于作文教学,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吗?有哪位作文大师一定能“名师出高徒”呢?作家的子女也不见得文章写得好,世袭的作家还真是少之又少。

现在的作文教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一套,但是一拿到学生手里,犹如两个武术学徒在拆招,一招一式都是教师教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个笑话,说一个学武术的打不过她的妻子,其原因是妻子不按套数出招。现在的学生写作都是按教师的“规定动作”写作,教师的“秘笈”又是从名师或高考作文中借来的法宝。于是乎,那些个对“一招一式”倒背如流的作文高手又成了新的满分或高分获得者,届届相传。

现在的学生不习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不习惯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只是习惯“借”用一个故事、几首诗词、几句名言,用“万能胶”拼接一下,一篇文章就诞生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章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我意识”。

毫无疑问,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而燃眉之急就是学生读书太少。而一些读了几本书的学生,又“功利性”太强,好像书籍就是“兴奋剂”,马上能给自己很大的爆发力,读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作文的分数”,而不是在于寻求心灵的共鸣,没有认识到写作的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于是出现了一些“恶读”名著想提高作文成绩的学生,这也不怪他们,这是应试教育诞下的怪胎。

为了作文高分或抱着作文得高分而“恶读”名著的学生,难免会失望,甚至不如只记住一些所谓的作文法宝的学生吃香,真有点“读书无用论”。如此恶性循环,谁还去读书?吃力不讨好啊!当然,引导学生正确读书很重要,但是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在那里,阅卷教师在那里,这种引导也就力不从心了。

看了很多书,只是为了写作文,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败。有这样的学生,也是教育的悲哀和失败。然而“教育”毕竟不是“人”,它感受不到学生这样问道时的尴尬和无助。

面对“恶读”名著的学生,我能说些什么呢?

(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21611)

上一篇:效率:能见度•清晰度•作用力 下一篇:专家们的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