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瑞丽江边》述评

时间:2022-04-27 04:51:21

摘要:施光南,建国以来著名作曲家,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其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本文以《瑞丽江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意境、音乐表现内容、音乐结构及曲式变化、音乐语言、演奏技巧、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便于深入了解此曲的音乐创作魅力及作曲家丰富情感如何在创作中体现。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特征;艺术价值;创作时间

“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我国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无数音乐作品,尤以声乐作品最为突出,《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都是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在歌剧、电影音乐、合唱组歌、芭蕾舞音乐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先后创作的大型歌剧《伤逝》《屈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较有影响的歌剧。他在器乐领域的创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弦乐四重奏《青春》、C小调钢琴协奏曲《阿里山之鼓》以及钢琴组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等各类题材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以下简称《瑞》)是施光南重要的器乐作品之一,此曲系作者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读书时创作,全曲以连绵不断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为特色,将我国民族调式完美的融入到西方奏鸣曲式的框架中,恬静、优美的旋律恰到好处的诠释了作者音乐创作的抒隋特色。此曲优美动听,一经推出就深受演奏者和众多听众的推崇和喜爱,无论是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史上还是在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中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瑞》的音乐美学思想

曲作者在创造《瑞》时强调“音乐只能用声音来描绘景物。景物是靠视觉感知的,而能动性极强的联想活动可以使‘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让听觉感知在想象的景物中得到实现。要将音乐描绘的景物上升为听觉感知,需要的是对意境的创造”。曲作家以“江”为背景,利用小提琴高低起伏、悠扬婉转的旋律营造出江水的形态,为听觉感知创造意境。在音乐构思过程中,音乐家的主观情感已经渗透在音乐形象中,对“江”的描绘,已无所谓概念上的模仿,而是表现了一种灵性的内在特质。小提琴甜美的旋律在钢琴持续平稳的和弦伴奏和起伏连绵的琶音上,描绘出了一副时而静谧,时而潺潺流动的“江水图”。

在音乐创作中,作者除了对本曲音乐意境的铺垫,创作手法上还注重运用了音乐表现最为充分的审美形态――优美。《瑞丽江边》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发挥小提琴悠扬如歌的特点,优美中内含秀丽、开阔、欢快、热情的各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优美的乐境令人心旷神恰,透过乐器的演奏使欣赏者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以感知。

二、音乐艺术特征

(一)民歌旋律的运用

《瑞丽江边》乐曲呈示部两个主题都汲取了云南民歌明朗、朴素的音调,调式调替变化,节奏上自由奔放、优美抒情,不圈于固定束缚,将云南民歌歌唱性的特点运用到乐曲的创作中,与丰富的民间音调构成了多彩的民族特色。

谱例1《翻身的日子》傣族民歌

首调唱名mi、re、do、la的曲调进行具有云南地方的特色,演奏时节奏自由、抒情。对比参见谱例3。

(二)作品分析

1.呈示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甜美如歌,抒情性较强。为四句结构的乐段,骨干调性为e商调。接着主题移高八度,在小提琴高音区变化重复一遍,情绪更加优美动人这个重复段落兼有连接功能,引出副部主题的呈示。a羽调的副部主题速度加快,富于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高低起伏。除了在调性上的对比,在节奏上也较明显,主部主题在5/4、4/4拍节奏上流动循环,而副部主题则在3/4、4/4、5/4拍子上交替变换。表达情感时而中速,深切真到一起时,绝对是靠相互的深爱才支撑着他们,给他们提供巨大的勇气的。徐志摩的那首《雪花的快乐》,在飘着雪花的深夜街角,两人忘情的相拥,爱得是何等的真纯啊!

此外,对徐的形象构成负面冲击的还有陆小曼前夫王庚在荧屏上展示出来的涵养和包容。徐、王二人作为好朋友,而徐竟然“勾引”(一般的理解)朋友的老婆,这在自古都讲究“朋友之妻不可妻”‘的中国社会,显然任哪个男人都不会不记“夺妻之恨”的。但是王庚这种行伍出身且名声显赫的人,却能够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超常的大度和冷静,与之相比,徐志摩似乎爱的太自私了点。如果王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通常男人的“狭隘”来,那我们对徐的道德谴责也不会底气十足了。我们再拿徐志摩与银幕上没有出现的林徽因感情世界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相比,更觉得徐的爱似乎不懂得用理智去约束了。金一直深深的爱着林徽因,而且跟林的丈夫梁思成又住得很近,也是好朋友,但金一直到死也未表达这份感情,为了林终身未娶,后来林徽因的儿子为金送终。金的爱似乎更合乎我们儒家所遵循的“发乎情,而止乎礼”的这种规范。

总之,徐志摩的爱情观很难被人理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爱太真,太纯,无法与世俗相容,“水至清则无鱼”。或许他爱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理想”,所以在现实中是寻找不到的。二是徐志摩所爱的女性(不包括林徽因),不符合世俗的审美标准,并且也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而他不爱的女性(张幼仪)恰恰是世俗所赞赏的,并且由婚姻的不幸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更有意思的是与徐同为一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比如梁思成、金岳霖、王庚)都非常优秀,种种机缘巧合,都让我们对徐志摩成见不浅,误解很深。

参考文献:

[1]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情简介.[DB/OL].http://ent.sinmcom-cn.(2001-05-09).

作者简介:

李达(1972-),男,河南淮滨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学。挚、时而加快,婉转流畅。在左手伴奏快速分解和弦和行云流水般的音节跑动中,激情进发,营造了江水时而宁静,时而波澜壮阔的景象。

2.展开部

由于主、副部主题旋律婉转悠长,不擅于做分裂、模进、变形等展开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引进新因素的同时,将展开部两个主题作“性格变奏”处理:如歌的主部主题变奏为欢乐的、舞蹈性音乐,富于激情的副部主题进一步渲染为更加热烈的倾诉。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速度由慢渐快,一开始小提琴就以灵活的跳弓技巧在a小调上奏出活泼雀跃的欢乐主题。音乐织体改变,采用能使音乐具有激动作用的十六分音符连奏,力度增强,音乐产生向前推进的动力感。表现人民欢歌跳舞的场景。中间调性不断转换,最后落到F微调上为第二部分展开做自然衔接。左手伴奏低音持续不变,跳跃的旋律与提琴呼应更增强音响效果。

(2)音乐渐慢,旋律声乐化、歌唱性强。前一段末尾落在b B上,而后一段尾音落在#c

(b D)上可以看出为三度关系,故节奏和音形关系不变,旋律纵向进行,整体上移三度,运用移位模进手法巩固主题。宽广舒展的旋律与前面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极具倾诉性。

(3)第三部分以变奏、双音的手法将呈示部主题重复再现,情绪更为激烈,末端乐曲在主部主题上方属调上结束,为再现部做准备。伴奏织体坚定饱满,配合小提琴持续的高音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

再现部较短,做紧缩处理,原先呈示部中的变化重复部分,只保留两句。副部主题作者巧妙构思,移底了音区,运用小提琴低音区音色厚实的特点,在G弦上演奏,情感更加深厚。主、副部统一到主调上,旋律趋于平静,音乐回到优美幸福的意境,在小提琴泛音和高八度演奏营造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结束全曲,回味无穷。

(三)演奏技巧民族化

综观全曲,作者根据音乐情绪发展的需要广泛运用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增强音乐神秘感,跳弓、顿弓使乐曲在抒情的同时更活泼,双音部明亮坚定的高音将全曲推向高潮,tr、倚音的使用富于民族性。另外还借鉴了二胡、板胡等民族乐器的在音色上、润腔上的特点,使小提琴的表现力得以加强,获得了自由表达中国风格旋律的能力,这一创新在当时众多作曲家、演奏家只注重让外来乐器模仿我国民族乐器而忽略对本身特长的发挥有了很大的改进。

三、《瑞》的艺术价值

(一)时代性

施光南在创作此曲时,正值建国初期,也是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的发展期。运动性、情感性、富于装饰、充满活力的风格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瑞》音乐中渗透着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情感之流,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他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且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二)民族性

《瑞》音乐中广泛吸取了云南民歌的素材,作者将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根据云南民歌歌唱性强和节奏自由的特点,利用小提琴如歌的音色,使曲调在保持声乐化优美旋律的同时,突破传统束缚,更加自由奔放。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魅力,富于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

四、《瑞》的创作时间

关于此曲创作时间,尚有争议。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选》,在创作时间上记为1979年,而由中国音乐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将时间锁定在1962年,经查阅资料发现,刘自力发表在人民音乐的《忆施光南的小提琴曲及其它》中对此曲时间的定论为1963年,较为确凿。原文如下:“当年,作曲系师生去云南采风,归来以后,施光南创作了这首乐曲。《瑞丽江边》的首次演出,是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演奏室,当时是小提琴演奏会,全校所有的小提琴老师和学生都在场,由李厚义同学(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之父)首演,施光南亲自弹钢琴伴奏…。这段话可以充分证明是笔者亲身经历,故创作时间应为1963年。

结语

《瑞丽江边》的创造是建国初期小提琴创作乃至小型器乐创作的经典代表。作者将其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和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对音乐美学思想、音乐语言的运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独特整合,尤其在调性方面的创新思维,为作品民族风格的提升、创作思想的表达、创作意图的完成等奠定了重要基础。作品揉合了多种小提琴演奏技巧,结合民族特色恰当融合。这首精致、动听的作品,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为数不多的艺术性较高、抒情气质较强的小提琴作品。除此外,施光南先生散落在演奏家手中的手稿仍有很多,有的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像小提琴独奏曲《欢乐的地拉那》《怀念中国》《喜春耕》等。这些作品的问世为那一时期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增色生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1]李卫星《人民的知音:时代的歌手》[J].转引自《天京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年第4期.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3]刘自力《忆施光南的小提琴曲及其它》[J].人民音乐2003年第6期总第446.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M].1994.4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k-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2第二版

(3)张光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第二版

(5)洛秦主编《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

上一篇: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 下一篇:论金代王若虚之批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