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习作而引发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4-27 01:03:11

由学生习作而引发的一点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是研究通过一次学生习作而引发的思考,学生的作文使笔者认识到学生有希望的,应关照学生,教学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习作 思考

在学生学过象征手法之后,笔者试着让学生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就是在这一次的习作批阅中,让我对日常教学中一些常被忽视的细节,作了如下思考:

一、看到了希望

在这次习作中,学生对象征手法掌握的还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这次的写作要求,在批阅中我也进行了细致地整理和归纳。许多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一花一草一虫一鸟来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远大抱负。有的学生借助蜗牛抒写了不怕失败和耻笑,历尽千辛万苦勇于向目标攀登,不达目的永不止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有的学生则通过小草抚爱风,呵护露,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虽然渺小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绵延不尽,努力为满园春天增色,表现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好人生的热爱。一篇篇稚气未脱的习作,尽管也还有许多不胜推敲之处,但看到许多孩子习作中流露出的抱负和志向却是让我由衷地兴奋。虽然涉世不深,他们却有着细腻而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对未来已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朝气蓬勃,对生活有着美好的规划,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一次习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学生写作上的成功,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倍感心慰的同时,也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二、更需要关注

其中也有几篇习作读完又让我的心灵受到更大的震颤,学生的话久久地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一些平素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虽经过不懈地努力,却还是与成功无缘。他们就像那生长在花园里的小草,无论怎样努力,赶不上那些鲜花长得茁壮,更开不出鲜艳的花朵,领受不到游客的一丝赞许,甚至于一丝同情的目光都不曾获得。每天所感受到的除了冷遇、漠不关心就是奚落。有个女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渴望他们注重的目光,那怕就一眼。我是小草,却长在花园,这不是我的错。”并且用《就一眼》作为其作文题目。刚看到这个题目时还觉得怪异,当我读到这里时,竟不禁拍案站起,在办公室内踱了许久,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想到了这个女孩子平时上课时的情形,其长像平平,体瘦小,面黧黑,性格内向,长期坐在角落里。将头埋在书里,看书或写作业,因为其学习不怎么好,在我上课时很少找她发言,甚至也很少关注过她,只是为了记熟全班学生姓名时,注目过她两次;我可以肯定地说,其他老师在上课时也会与我一样。在我的印象中她自己也不曾主动发过言,向老师提出过什么问题。

三、应面向全体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平时所关注的大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在竞赛中为自己拿奖,能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学生;很调皮的学生我们又往往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一切归究为平平的学生,则往往都漠然置之。从他们的视角看来,很难读到老师的目光,更难看到老师目光中那份期待、赞许、安慰和鼓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是多么渴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鼓励。有人曾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比喻为一把梭子,优秀生和后进生为两头,中等生为中间,人数最多。中等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一般化,特点不突出,没有拔尖的表现,也不大违反纪律,所以教师很少管他们,因而也难得受到老师的关注,被称之为“阳光照不到的群体”。

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教师的注意,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家曾做过有关测试,经常受到老师关注,能看见老师的目光,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的同学,要比长期看不到老师目光的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自信心,形成更为健全的情感和心理。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关注,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会产生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力量。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学生在长期的否定中就会产生失望情绪,自卑情感,最终会无形中将一些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赶到厌学失学的那一类中去,甚至走向了辍学之路。

四、要自我反思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责骂学生不争器,不努力学习,却很少从自身来查找原因:我们走近过学生的生活吗,走近过他们的内心吗,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究竟给了学生多少关爱,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平平的学生,我们关注过吗?当他们的心灵情感枯竭,需要老师哪怕一点点爱的滋养,我们给予过吗,哪怕一次错误的爱的施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面对教育先贤的教诲我们究竟做对了多少,还有多少有待反思?面对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甚或辍学,我们这些被称为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又当做何感想?还会为我们头上的光环而窃喜吗?

那些被之为“阳光照不到的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声问候,都会让他们冰封的心灵融化,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这一刻,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他们成为我们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体”。让爱心倾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作者简介:

刘俊枝,女,1966年2月——,籍贯:河南省浚县,学历:大专,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毕业院校:河南教育学院,工作单位:河南省浚县新镇第二初级中学。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数字校园建设 下一篇:语文教材“练点”资源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