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凤 褐木庐与无相庵

时间:2022-04-27 12:07:35

灵凤藏书票

1986年8月我第一次到香港参加书展,此行最重要的,还是寻找后来定居香港的叶灵凤的遗物。不过叶氏去世后,他的后人便将全部藏书捐给图书馆,所以他的藏书极少在旧书摊出现,更不要说书上贴着的藏书票。要靠淘书的管道找到,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所以,收藏一款叶灵凤的藏书票,始终是国内藏书票收藏界梦寐以求的。

那时我刚刚加入藏书票收藏的行列,而且在出版社的门市部工作,缺乏人脉,所以只好请当地的画廊帮忙。当时,有一款叶灵凤自用的“灵凤藏书”藏书票就已经开价八千元港币,折合现在的新台币恐怕已近六位数。1994年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十周年庆前,曾经复制过一批早期的藏书票,包括此款在内,一时也满足了收藏界的需求。但是纸质不同,不难辨识真伪,只能望梅止渴。

虽然那时这个价位有点过高,但是以叶灵凤是中国第一位藏书票收藏与研究家的身价,以及在文坛和藏书界的成就,加上他采取我国传统的凤凰图案,结合19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设计的精髓,利用两色套版印刷制成;而且,中间的凤凰,以及四周植物的树叶装饰,正好契合他的姓名,颇具西方藏书票创作的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来衡量,有这样的价位也是非常合理的。所幸2008年北京春季一场拍卖会上,这款藏书票就已拍出不含佣金二万元的价位,我们期待有下一枚出现在拍卖场上。

褐木庐

梁实秋曾说过,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首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搭配他居住的小洋楼,应该是属于西式的书房,可惜我们已难窥其堂奥了。

我无缘造访褐木卢,但是我于1989年8月首次在北京琉璃厂淘书时发现他的藏书,并且将每一本贴上褐木庐藏书票的书都买走,几乎都是法文剧本,同时每张藏书票上都有藏书编号,后来我买到他编的《褐木庐藏剧目》来核对。其中有一本,真的是梁实秋看过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闪闪发亮。到今天回想起来,还是美滋滋的。当时中国书店的店员,看到我在西文旧书架上,几乎每一本都去翻阅,并不知道我在找什么宝贝。而我,翻到装帧华美的精装本,心跳更会加速,假如它贴有藏书票,那简直比中了彩券还痛快!

褐木庐是从Cormora音译而来,代表他私淑的三大戏剧家的简称,Cor即高乃依Corneille,Mo是莫里哀Moliere,Ra是拉辛Ra-Cine。票面上的C即Cormora的缩写,B可能是书籍爱好者bibliophile的缩写。两只鹅毛笔交叉在看书架之前,颇有书房的韵味。虽然它只是由线条、英文字母和简单的图案组成的,却具有西方Art Deco 风格。下方居中还有一个长条形的方块,以便填上编号,是典型的藏书家使用的藏书票。和书一起典藏,就像盖上藏书章的书,更加具有收藏的意义。

无相庵藏书票

1988年10月我第一次到上海,便和好友秦贤次一起拜访施蛰存。秦先生是两岸知名的文学史料专家,与施先生聊起来,仿佛打开尘封的往事。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施先生送我当时采用肯特版画,嵌上他姓氏的英文字母S,合成起来的自用藏书票。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上海的友人送我一册施先生的藏书――叶芝的诗集《塔》,书封的内页贴上《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券1945~1948》;才知道他也是国内早期自己设计藏书票使用的先锋。

无相庵是施先生毕生使用的第三个书斋名,是他青年与中年阶段用得较为长久的室名。根据他的说法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但是他不信佛教,却从《阿含经》中受益良多。因为他认为《阿含经》里纯朴的风格和大量譬喻,阐说佛法理念和佛化弟子的因缘故事,也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生动记载,是文学性最强的佛经。所以施先生虽然以《金刚经》中的“无相”作为书斋名,实际上他之于佛教,应该只是“文人禅”而已。

有趣的是,当时施先生将藏书票翻译成“藏书券”。票面的中央有航海的罗盘、沙漏、精装书,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建筑物,四周还围上繁复的花草纹饰。可见当时他在抗战胜利后,多么想抓紧时间,出国四处游学,补充多年被局限在孤岛上的苦闷,真是一款有意思的藏书票。

吴兴文

1957年生,台北市人。现任远流博识网文化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从《百喻经》到《痴华N》 下一篇:台湾阅读(书评)媒体大风吹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