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预习作业巧设置

时间:2022-04-27 07:59:14

小学一年级语文预习作业巧设置

“指导――自主学习”三条教学原则中第二条“先教后学”原则的表述是这样的:“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溶入到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这条原则?笔者认为可通过预习作业的巧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方法”意识。

一、预习拼读,养成“方法”意识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因此读音是不能出错的。如果学生不预习,全靠课堂教学,一个五十名学生的大班级,真正做到每个孩子读准音节、拼读音节正确、会写拼音字母并完成相应的书写本及练习册作业,一课的拼音教学用两到三课时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先“教”声母韵母读音,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尝试拼读音节。

拼读音节是汉语拼音学习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认为,在教完声母之后,可以在新课教学前,先教会学生可与所教声母相拼的韵母的读音,再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自己回家试着拼读音节。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试着拼读音节,一次次尝试中渐渐摸索、掌握拼读音节的方法,形成最初的“方法”意识。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实践拼读中,学生不断地强化训练,在领悟拼读方法后提升其已有的“方法”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把自己的拼读成果展示给同学们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就会更积极地进行预习了。

二、预习识字,养成“方法”意识

在汉语拼音教学后的学习阶段,学生每周大约要认识40个左右汉字。在每课生字还未完全掌握时又要学新生字,旧生字和新认识的形近字经常会混起来,因而认字就成了识字教学的难点。要攻克这一难点,在“认字教学”时,教师就应有意识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办法。如:加一加(“我”加上“鸟”变成“鹅”),减一减(“妈”减去“女”就变成“马”)等方法;也可以请识记较快的同学介绍是怎么记住的,和大家分享好办法。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生字时渐渐会下意识地想:我要怎么记住这个生字呢?这促进了“方法”意识的形成。

在教学完汉语拼音后进行识字教学时,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孩子“先学”――在课文中找到认识的生字,在课后生字表上为生字标音,试着为生字组词语,自己想想识记的好办法。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运用多感官来先学生字。课堂上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较难掌握或是较易出错的字重点加以指导,学生的识字“方法”意识就会逐步强化。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识字意识,识记生字对他们来说就不那么难。

三、预习质疑解疑,养成“方法”意识

一年级学生学习课文时如何贯彻“指导――自主学习”精神,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要先“教”学生怎么读通顺一篇课文(比如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再“教”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在“教”学生感情读课文中引发学习兴趣及读好课文的成就感,最后“教”学生对着课题质疑并从课文中解疑。在这样的先“教”之下,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也有“方法”,形成初步的阅读“方法”意识。

在课文教学时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让孩子对课题提问,在问题中找到学习本文的“重点”,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找答案,在课文中找好词。课堂上,让学生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之后再来讨论预习时的得与疑,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补充学得不好的地方,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及习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方法渐有所悟,渐渐形成一定的课文学习“方法”意识。

上一篇:爱问.善问.乐解 下一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