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时间:2022-04-27 03:13:51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作文教学也是应该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观念上进行改革。我认为,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因为这些东西能够见效快,能够投改卷老师所好。同时,写作思维的训练却被严重忽略了。因为它的见效慢,而且老师自己的思维训练开发也不能够自觉提升,所以,对学生而言,他们就只好将就将就了。因此造成在语文教学里,我们的作文教学投入力量是巨大的,可是往往还是有许多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了哪些内容,而我们老师也会感觉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

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在表述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中的第三条里,特别重视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它是这样来表述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而且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里提到:在当前,我们更应该适度提倡学生在作文里的多向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也应该允许他们去逆向思维,从思维的创新走向表达的创新。”(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109页)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转变作文课以前的重技巧语言表达轻思想训练的观念。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起学生的作文思维品质。

我认为,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在逐渐鼓励大胆创新的同时,更加多的是鼓励理性思考。象今年关系形的作文题,如四川卷“一步与一生”。象联系社会实际情况的作文题目,如江苏卷“怀想天空”。从年龄特点看,高中考生已进入理性思考的年龄。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可分为以下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4~6岁),绘画期;第二阶段(6~8岁),传说期;第三阶段(8~10岁),童话期;第四阶段(10~15岁),故事期;第五阶段(15~17岁),纯文学期;第六阶段(17岁~20岁),思想期。高中生属于第五第六两个阶段,他们进入了理性思考的年龄。所以我们要培养的是善于理性思考的高中学生,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创造性。学会辩证思维,提高思辨水平,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二)

让我们先把“思维品质”的概念弄清楚。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体地说,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词汇、语言的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的。”(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因此,思维属于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思维品质”就是各个方面角度形成思维的的习惯意识。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洁尔伏特提出。在我国,1994年山西师范大学卫灿金教授出版《语文思维培育》一书,“表明了我国关于语文科思维培育研究的新起步”,“对在语文科中为什么和怎样进行思维培育作了较全面又较系统的说明”。其中关于思维品质培养就有专门阐述。(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7~8期第47页)就语文教学而言,卫灿金先生对思维品质的表述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卫先生对各种思维品质的解说是: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从思维起点到思维过程、到思维结果灵活而合理。”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它是人类智力的高级表现。”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智力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思维正确的前提下的迅速程度。”

中学生通过学习写作,从而培养综合性很强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写作冲动来源于写作思路的产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写作得以优化的思维品质是多方面的。比如,审题涉及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立意既涉及思维深刻性品质,又反映思维独创性品质;构思既涉及思维灵活性也可反映思维的独创性;文章修改(包括修改提纲,修改全文等)则集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比如说在审题上下工夫。

例如有这么一则材料:“1935年,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曾在一个位于纽约的贫穷脏乱的区域的法庭上,旁听了一桩偷窃案的审理。被控罪犯是一位老妇人,被控罪名为偷窃面包。在讯问到她是否清白或愿意服罪时,老妇人嗫嚅着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审判长回答:“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判决宣布以后,拉瓜地亚从席间站起身来,脱下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出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竟让祖母偷东西来喂养孙儿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所在的城市的过失。”无人能够想象得出那一刻人们的惊讶与肃穆,每个人都悄无声息地、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在写作文之前,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审题的训练。这里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择要与概括的能力、求同与求异的能力、推因与论果的能力等。

首先在择要与概括的能力上,学生思考的内容是:故事的情节主要是什么,人物出现了几个,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其次在分析和综合能力上,学生思考的内容是:他们对老妇人的宣判反应是否得当?

接着在求同与求异的能力上,我引导的思考内容是:为什么他们对老妇人的宣判观点会不同呢?

最后在推因与论果的能力上,我引导的思考内容是:他们的法庭反应出于什么目的,能够达到什么结果呢?对于今天的社会我们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你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又比如说在立意上下工夫。

分析以上的材料中有几处可以提炼出话题,并根据你的角度概括出作文的主题,拟定出题目。学生们经过讨论,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

(1)从审判长的角度,提炼话题:秉公执法。拟题:法不容情;高悬正直之剑;痛心的判决……

(2)从市长的角度,提炼话题:为民做主。拟题:点亮爱的心灯;观念席上第一个站起的身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法律无情,爱心无价;请为你的冷漠付费;……

(3)从观念的角度,提炼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拟题:感动;另一种庄严与肃穆;让我们站成一片森林;法庭里的春天;你的心零下多少度……

(4)从被告的角度,提炼话题:感激。拟题:无奈的选择;面对宽容人心是杆秤;不幸与有幸……

总之,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将侧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收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

趁热打铁,我把今年的高考作文的题目拿出来做实验,学生的反应是如果要写精彩,那必须在立意上有深度。不能仅在“季节”的本义上做文章,而要充分展开联想,把握“季节”的抽象意义,查找与“季节”相关的比喻、象征方面和附着的东西,那就是从文章的立意深度上去构思,去挖掘。

学生们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而言,有以下这些立意:

1.利用季节进行转换的规律。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光阴的更替,美好的季节或者事物不会因为人的挽留而停滞不前。(这里引导他们从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上面进行)

于是就可以提炼这样一些思路――可以写季节的更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人生感悟。

如珍惜美好光阴的存在,珍惜美好事物的存在,紧紧把握住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要留下遗憾和后悔;如既然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在有限的季节时间里争取活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因为季节可以重复,生命不可重复。在季节的变换中如何感受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历程,我们应准确把握自己,在人生季节里经历料峭春寒、炎炎烈日、萧瑟秋风、漫天风雪的磨炼,才能成就自我;还有,也可以写不同季节的风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审美熏陶。比如春天的生命昂扬奋进,蓬勃旺盛;夏天的生命孕育成熟和收获;秋天的生命无怨无悔地献出果实;而冬天的生命则低调处世,默默酝酿新的生机。然后联系到人类社会,如何向四季学习生命的姿态,使得我们的生命充实和完善。

2.利用季节有规律的转变是通过大自然的外观变化来感受和知晓的,联系到思考对大自然进行观察是重要的,四季变化规律是大自然的东西从生长到死亡的原则。(这里引导他们从推因与论果的思维能力上面进行)

于是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思路――学会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写作的有心人;学会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来了解和认识它的本质;掌握规律之后,应该尊重规律,按照规律来做事;还可以联系生活或者生命里面对有规律性的东西的心态,如人生会有事业高低起落变化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转变?我们应把握好怎样的人生心态?

3.作文大多是离不开写人。把“季节”与“人的行为”相结合是很好的立意。这里要充分展开联想,把握“季节”的抽象意义。可以进行“季节”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思考。(这里引导他们从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上面进行)

于是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思路――如人生如同季节一样的在轮回。一年有春夏秋冬,那么人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少年如生机勃勃的春季,青年如意气风发的夏季,中年如硕果累累的秋季,老年如肃穆宁静的冬季等;从人生季节来思考我们人类成长的现实,揭示出对人生季节的独特把握和体会感受。或者,如春天像人生的辛苦学习与勤奋耕种时间,要抓紧利用;夏天像人生的成长阶段,要培养能够经历多风多雨的意志;秋天像人生的收获季节,取得了甜蜜却还要继续辛苦,以便来年同样能够有幸福的收成;而冬天就是人生的积累和等待的过程,需要培养耐心、坚忍和从容。在生活里这些个“季节”阶段就应该如此去面对,才能够成长。

4.这几年的文化散文的形式比较受欢迎,那么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思路――从四个季节的变化,通过某些联系,写到了某个或某几个文人的生命过程,他们的际遇变化,以及思想品格及精神境界的变化。(这里也是引导他们从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上面进行)

比如就南宋词人辛弃疾而言,他年轻时候的跃马横刀,杀敌卫国的英雄事迹是他血气方刚的“夏季”。如他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这些诗句也仿佛是他意气风发的“春季”的生命号角在吹响。而在他渡江南下,想为国立功,以身许国,却多年持续遭受朝廷的不重用,于是他流露凄凉的呐喊和抒发抱国无门的辛酸。如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还有如“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样的遭遇是他的“秋冬”季节了。那么他是不是只是一味地发牢骚呢?不是。他利用他的才干积极地对待国家百姓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挑战了生命的“寒秋与严冬”的考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又一个“暖春”的到来。同样的设计思路,可以放到其他古今中外的作家身上,那么这样的文章必定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被阅卷者关注。

5.季节的转换不是快节奏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有次序的过程。当然,在个别时刻,会出现不是在本季节时期应该有的样子的表现特征。如在春季突然的寒流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哲学里谈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反复的过程,不提倡快进和冒险,应该持之以恒地乐观看待。(这里引导他们从辨证思维中的必然和偶然上面进行思考)

于是提炼出这样的思路――反对急功近利,反对违背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做事。允许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里出现反复和倒退,但是要注意反思积累和积极预防,避免前功尽弃,重蹈覆辙。比如理智看待各种改革,包括素质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等。进而拓展到国家进步、民族腾飞,应顺应历史社会潮流发展的规律,才能成功。还可以思考季节的气候突然变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等等。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要进行培养的思维品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诸如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对立思维、辩证思维等等。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在针对中学生年龄及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初中生可以结合形象思维的训练,侧重于思维独立性、灵活性的培养,增加趣味性,避免过多涉及概念。高中生则要适当地强化理性思维,在思维深刻性、批判性方面提出高一些的要求。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思维成果多加鼓励和肯定,以利于调动积极性,切忌泼冷水,切忌采取嘲笑的态度。最后在文章的修改上,我们一定要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他们大胆地运用各种思维品质,耐心地进行思维的调整或者改变,才能够收获成功的文章。

(五)

作为一个人,关注自己的思维品质,其实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面;优化自我思维品质,也是提升自己的关键一环。作为中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作为语文教师,也应牢记《学习的革命》中的下述观点,即“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引导组织学生了解其思维品质,优化其思维品质。我们应该有理由去做好!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上一篇:高考考场作文听我说 下一篇:化腐朽为神奇的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