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

时间:2022-04-26 07:58:19

论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

【摘 要】缄默知识是后现代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是人们智力行为的基础,即人们进行实践时必需具备的知识。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缄默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缄默知识并且与实践性教学顺畅衔接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缄默知识 大学生 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培养,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大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体系,亦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其与后现代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元素――缄默知识分不开,其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理论是1958年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1] 波兰尼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2] 其含义就是说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但是不仅如此。在这些知识之外,还有一种不能或者很难用言语、文字或者符号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是一种与认识者个体无法分离的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它们同等重要。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它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就是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腾伯格认为,所谓缄默知识这一术语是指智力行为的隐性基础:“我们把缄默知识定义为有助于目标达成但环境不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简而言之,缄默知识是人们成功所需要的,但未被明显地传授,而且往往甚至不能用词语表达。这样的知识在个人选择、适应、改造一般环境中是很重要的。”[3]只可惜, 缄默知识的概念与理论还没有引起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们的充分关注, 在高校课堂中,对于缄默知识的关注几乎为零。现在,随着后现代知识体系的出现,缄默知识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缄默知识与大学课堂

高等学府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其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平台,而缄默知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那么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就不容忽视。波兰尼曾经指出,教学活动只有以这种缄默的“潜在知识”(latent knowledge)为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power of intellect),在教学中,关注缄默知识成为必要。[4]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和大学生均拥有一定量的缄默知识,有关于学科的缄默知识、教学的缄默知识、学习的缄默知识等等,有些是有助于学习和教学,有些是阻碍教学和学习。在课堂上怎样让这些缄默知识起到正向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显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缄默知识起着向导的作用,是智力行为的隐性基础,而且缄默知识本身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这就要求当今的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注意缄默知识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一直注重显性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因此在当今高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模本进行教授和学习,学生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为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索然寡味,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满堂灌”盛行,教师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导致了知识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从而褪去了知识本身的动态性,忽视了真实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创造性以及实践性,造成了当今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据笔者非正式调查,学生在实践性课堂上大多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实践课老师需要给学生作好详细的安排,学生方能进行一些后续的操作,实践性课程几乎没有达到其相应的作用。陶行知先生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技。他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若自己对于其事毫无经验,我们绝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与此事之经验”,说明在课堂教学上就须重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获取的互补与衔接,学习与实践并重,才能保证实践课的顺畅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递和复制公共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尤其是缄默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使已有的个人知识不断提升,使其能在实践课堂上起到脚手架作用。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应该围绕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举,显性知识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如阅读或者通过PPT进行演示教授,但是学生对于缄默知识则需要进行实践方能获得。缄默知识理论告诉人们,它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只能是“做中学”。

“做中学”由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所提出,在其教学理论中,真实的情境体验和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成为必要的因素,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中心,这与缄默知识的获得途径不谋而合,缄默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亦为实践性教学建立了基础。缄默知识的获得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艾拉特认为,缄默知识的获得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学习,第二阶段是日常化。[5]经验学习是从对个人的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外显描述的情节记忆中或者从对特定环境下行为理论的一般性理解中获得知识,其有三种形式:第一,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第二,向别人学习;第三,向书本及媒体学习。在当今大学课堂中利用一定的高科技,创设真实情景进行教学活动为缄默知识获得的第一个阶段――经验学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一个环节、问题以及场景,进行观察以及学习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适量的解释,充当一个合作者角色,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一定量的缄默知识,因为知识的意义具有情境性,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够被理解。他们通过意识到输入的信息,把其与他们知道的(或者他们认为已经知道的)有关主题联系起来,主动思考这些信息,然后把“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日常化阶段即通过不断地重复,将外显知识转变成缄默知识。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就意味着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与水平较高的同伴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随着频繁互动的出现,他们之间的协作学习发生、非正式学习出现,内隐学习亦成为可能,这些学习行为的发生为缄默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基础。

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即“边做边学”或者“做中学”,与缄默知识的学习异曲同工。缄默知识的学习不但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实践的学习,缄默知识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衔接点。围绕着这个衔接点的教学活动或者学习活动是保证大学实践性教学顺畅进行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阿基米德点。

结 论

当今,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可谓层出不穷,高校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常态形式,首当其冲应该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阿基米德点。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显性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缄默知识的作用亦不容小觑。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于缄默知识的关注,因为它在学生获得显性知识的过程中,起着“智力基础”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衔接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Polanyi.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2]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 4.

[3]斯腾伯格.吴国宏,钱文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3-234.

[4]Polanyi,M.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8:103.

[5]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61.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西安

上一篇:浅议审计企业销售与收款的控制及风险应对 下一篇:对开放式英语课堂教学的四点探索